2015年8月30日

慈悲面容 – 慈悲特殊禧年詔書 – Part II


2015411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慈悲主日

 

8. 若我們注視耶穌和祂慈悲的目光,我們便體驗到至聖天主聖三的愛。耶穌被父所派遣的使命,就是要把天主愛的奧祕彰顯無遺。若望是聖經中第一及唯一一位明認「天主是愛」(若一4:816)。這愛如今在耶穌整個生命成為可見的,可觸摸的。祂本身無非就是愛,白白交付的愛。耶穌與前來尋找祂的人建立獨一無二的關係。耶穌所行的神蹟,尤其在罪人、窮人、邊緣者、病人、受苦者面前,都是慈悲的教導。在耶穌內,一切都述說慈悲。在耶穌內,無處不是憐憫。
 
耶穌眼看群眾跟隨祂,知道他們已筋疲力盡,困苦流離,就對他們動了憐憫之心(參瑪9:36)。在這憐憫之愛的基礎上,耶穌治癒被領到祂面前的病人(參瑪14:14),又以寥寥可數的餅和魚飽飫大量群眾(參瑪15:37)。在這些情景下,什麼打動耶穌呢?無非是由於慈悲;耶穌因而透視祂所接觸的人的心,並回應他們心底的需要。當耶穌遇到納因城寡婦為獨子送葬,耶穌為這哀慟的母親所受的極大痛苦而動了憐憫之心,於是耶穌復活那寡婦的兒子,把他交還了他的母親。(參路7:15

在革辣撒人的地方,耶穌驅逐魔鬼,釋放那附魔的人以後,耶穌打發那人說:「你回家,到你的親屬那裡,給他們傳述上主為你作了何等大事,怎樣憐憫了你」(谷5:19)。瑪竇的被召,也是被安排在慈悲的背景下。經過稅關,耶穌注視瑪竇。這注視充滿慈悲,以至寬恕了那人的罪;他是個罪人和稅吏。縱使門徒非議,耶穌卻召叫了他,作為十二人之一。可敬的聖伯達註釋這段福音,寫道:因憐愛而被揀選(miserando atque eligendo)──耶穌以慈悲之愛注視瑪竇,並揀選他。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我,故我選這句話作為牧徽格言。

9. 在有關慈悲的比喻中,耶穌揭示天主的本質如同一位父親,從不放棄,直到祂以憐憫和慈悲寬赦過錯,克勝拒絕。我們都熟悉以下三個比喻:亡羊、失錢、浪子(參路15:1-32)。在這些比喻中,天主常被形容為滿懷喜樂,尤其在祂寬恕罪過時。在這些比喻中,我們找到福音和我們信仰的核心,因為慈悲被形容為能克勝一切的力量,使內心充滿著愛,並藉寬恕帶來安慰。

從另一比喻,我們找到基督徒生活的一項重要教導。伯多祿問需要寬恕多少次;耶穌回答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瑪18:22)。接著耶穌講了「惡僕」的比喻:僕人被主人催還巨債,他俯伏在地求主人開恩。主人動心把他釋放,也免除了他的債。隨後僕人遇見一位欠他小額的同伴,同伴俯伏在地哀求開恩,但第一位僕人拒絕了,且把這位同伴關在監裡。主人聽到這事,感到氣憤,叫來第一位僕人,說:「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瑪18:33)耶穌最後說:「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瑪18:35

這比喻帶給我們眾人深刻的教訓。耶穌確認慈悲不單是天父的行動,更成為分辨誰是天父真正子女的準則。簡單來說,我們都被召去顯示慈悲,因為我們都先被慈悲地對待了。慈悲之愛的最清楚表達,就是寬恕過犯,而為我們基督徒,更是責無旁貸,不可推諉。寬恕,有時看來多麽困難!但是寬恕已被置於我們脆弱的雙手裡,為使我們心靈獲得平安。人必須放下憤怒、憤恨、暴力及復仇,才能喜樂地生活。故此,我們當留心宗徒的訓誨:「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弗4:26)。耶穌把慈悲看成生活的理想,及測試我們信仰真偽的準則,我們要特別聆聽耶穌的話。祂說:「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5:7);這是我們在這聖年尤其嚮往的真福。

我們從聖經見到,慈悲是表達天主對待我們的關鍵詞。天主不局限自己於單單申明祂的愛,且要把祂的愛成為可見的,可觸摸的。愛,從來不可以只流於抽象概念。愛,基於其本質,具體流露於日常生活的意向、態度及行為。天主的慈悲就是祂對我們每一位慈愛的關顧。祂自覺有責任,意思是,祂渴望我們幸福,並願意看見我們開心,充滿喜樂和平安。這是基督徒以慈悲之愛所必須走的旅途。正如父去愛,祂的子女也去愛。同樣,父是慈悲的,我們也蒙召叫,以慈悲彼此相待。

10. 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教會的一切牧靈活動都應專注於對信友那份體貼,讓信友體驗得到;教會在世界中的宣講和見證絕不能缺少慈悲。教會是否可信,在於教會如何展示慈悲和憐憫。教會「具有無盡的渴望去展現憐憫之情」。或許我們忘記已久:如何展現和活出慈悲。一方面,我們被誘惑,只注重公義,卻忘記公義只是必須又不可或缺的起步。但是,教會仍需更進一步,追求更崇高和更重要的目標。另一方面,令人難過的是,我們得承認慈悲的行徑正在普遍的文化中消逝。有時慈悲一詞已近絕跡。然而,沒有慈悲的見證,生命變得貧瘠,不會結果,猶如被丟棄於不毛的荒漠。時候到了,教會應歡欣地重拾慈悲的召叫。時期已到,應回歸基本,並擔待我們弟兄姊妹的軟弱和掙扎。慈悲,是喚醒我們重度新生的力量,並給我們注入勇氣,懷著希望迎向將來。

11.我們不要忘記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第二份通諭《富於仁慈的天主》的偉大教訓。這通諭的問世,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其主題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我請大家留意其中兩段。首先,聖若望保祿二世提出,在今日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已忘記了慈悲這主題:「現代人的心態,似乎較過去人的心態,更加與仁慈的天主相對立。事實上,現代人傾向從生活和人心中剔掉『仁慈』這概念。『仁慈』似乎在人心中引起不安。因為由於科技的龐大發展,人已史無前例地變成大地的主人,征服了大地,支配了大地(參創1:28)。這種對大地的統馭,有時被片面的膚淺解釋,致使似乎沒有給『仁慈』留有餘地……。因此,在當前教會和世界的情況,受到活潑的信仰意識所引導,許多個人及團體,可以說,正自然轉向天主的仁慈。」

再者,聖若望保祿二世大力推動,今日世界需要更迫切的宣揚和見證慈悲:「慈悲是友愛他人的一項要求,為造就合乎人性的一切,而這一切,正如許多當代人憑直覺所見,正面臨威脅,危機重重。基督的奧蹟……,迫使我去宣講慈悲,正如基督奧蹟所啟示的『天主仁慈之愛』。基督的奧蹟也迫使我奔向這仁慈並祈求仁慈,尤其是在這教會和世界歷史所面臨的艱難和關鍵時刻。」這教導史無前例地更形迫切,值得在這聖年再度提出:「當教會宣認和宣講『慈悲』,並把人帶到救主的慈悲之源,教會才活出她真實無僞的生活,作為救主慈悲之源的信託者和分施者;這慈悲是『造物主』和『救世主』的最驚人屬性。」

12. 教會受委託傳報天主的慈悲;這慈悲是福音跳動的心,必以自己的方式,貫穿每人的心思。基督的淨配必須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仿效天主子,主動去接觸每一個人,無一例外。今日,教會既肩負新福傳之責,必須以新的熱忱,及更新的牧民行動,一次又再次提出慈悲這主題。為了教會,又為了她所傳揚之訊息的可信性,教會絕對需要活出慈悲,見證慈悲。教會的語言、態度,必須傳達慈悲,好能觸動所有人民的心,再次啟迪他們尋找回歸天父的途徑。

教會的首要真理就是基督的愛。教會成為這愛的僕人,將這愛通傳給所有人:這愛是樂於寬恕的,並甘願把自己交付。因此,那裡有教會的臨在,天父的慈悲就有了佐證。簡而言之,在我們的堂區、團體、協會和運動,那裡有基督徒,人就應該找到慈悲的綠洲。

13. 我們要以主的話:如同天父滿懷慈悲,來善度禧年。聖史提醒我們耶穌所教導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6)。這是生活的內容,有所要求,亦富於喜樂平安。耶穌的命令是指給所有願意聆聽祂的人(參路6:27)。為能慈悲為懷,那麼,我們就要首先放下自己,聆聽天主聖言。這意味著重新發現寧靜的價值,好能默想那來到我們內的聖言。這樣,才能默觀天主的慈悲,並採納慈悲作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14. 朝聖在聖年有特殊的地位,因為朝聖代表我們每個人在此生的旅程。人生本身是朝聖之旅,人是過客(viator)、旅途中的朝聖者,邁向渴望的目的地。同樣,每人該按自己能力所及,做一趟朝聖,抵達在羅馬的聖門,或抵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聖門。這是一個標記,指出慈悲是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奉獻和犧牲。願朝聖成為一股悔改的動力:跨過聖門,尋獲力量,去擁抱天主的慈悲,並奉獻自己,以慈悲待人,正如天父慈悲地看顧了我們。

主耶穌告訴我們朝聖的步驟,以達到我們的目的:「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給人,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路6:37-38)。主給我們最重要的要求是不要判斷和不要定罪。任何人若想不受天主的判斷,自己就不要判斷弟兄或姊妹。人判斷時,無非只看外表,然而天父卻看到靈魂的深處。在猜忌和嫉妒情緒下所講的話,多麼傷人。講別人壞話,無異抹黑、壞人名聲,使人成為流言蜚語的獵物。不要判斷和不要定罪,正面來說,是懂得接納每個人的長處,不讓我們的片面判斷和成見傷害他人。但這仍不足以表現慈悲。耶穌要求我們寬恕和施予。我們應成為慈悲的工具,因為我們首先獲享天主以慈悲相待。我們應慷慨待人,因為天主慷慨大方地沛降恩澤給我們。

故此,如同天父滿懷慈悲是聖年的「格言」。在慈悲中,我們找到天主愛我們的證據。祂完全交出自己,恆常地,甘願地,不求回報。我們呼求祂,祂即來救助。教會每天祈禱的開端詞,是多麼美麗:「天主,求祢快來拯救我。上主,求祢速來扶助我!」(詠70:2)我們所呼求的救助,已是天主向我們施予慈悲的第一步。當我們軟弱時,天主來救助我們。天主的救助,在於幫助我們接受祂的臨在和祂與我們的親近。日復一日,當我們被天主的憐憫所觸動,我們對待他人也會更憐憫寬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