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10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第五章:法國對羅馬禮儀的影響

在西方,中世紀的羅馬佔著領導的地位,但有時也接受北歐的文化;結果亦影響到禮儀的改革。自額我略一世駕崩後(604年)至法國矮貝平稱帝爲止(751年),敎會與法國有的關係,在禮儀方面也互相影響。今分析如下:
(一)古高盧禮儀
自克羅維征服高盧後,在羅亞河一帶就有古代法國、羅馬和西哥德的種族共同住在一處。所謂的高盧禮儀即指一切非羅馬禮儀,例如米蘭和塞爾弟克禮儀等。高盧禮儀與西班牙(西哥德)禮儀有關,它受到了東方的影響。

(二)法國彌撒
我們可從亞爾斯的聖凱撒略(502─542年)時代普文斯地方所擧行的彌撒得到一些資料,這是六世紀的產品,保留至八世紀貝平和查理曼的改革。法國彌撒的一個特色是「遊行」,爲一般人民所喜愛的。昘一特色是「三」字,在經文上或歌詠都以「三」爲主。爲什麼呢?大槪是要攻擊亞略異端而衞護天主聖三的道理。例如波亞叠的聖喜拉利衞護正道,在356至360年間寫了「論天主聖三」的信理。此後也以這「三」字攻擊否認天主聖三的伊斯蘭敎。

法國彌撒的程序下:
在開始時神父遊行進堂,唱「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自529年的華森(Council of Vaison)後又加唱「厥初如何……」,以强調聖子的天主性也是永遠的。然後是祝福禮(願主與你們同在,也與你的心靈同在)、唱三次「聖、聖、聖」,接著由三個兒童唱「上主求祢垂僯」三次,最後輪唱匝加利亞的歌。三篇讀包括先知書、使徒書信和福音。在第二篇讀經後,三個兒童唱逹尼爾先知書的火中受難的歌。在唸福音前有遊行,福音以東方式的花布蓋在上面,遊行時有一燭台隨著且重覆「聖、聖、聖」。在講理後有很長的祈禱詞,執事請信友們跪下或鲇立,奉獻時又有遊行,同時也唱亞肋路亞。現在主祭拿著三塊布,第一塊是把它舖在祭台上,其次是九摺布,第三塊是用以蓋餅酒杯。這時有獻香,唱三次「亞肋路亞」。接著由共助手行平安禮,最後他們開始頌謝詞,以「聖、聖、聖」作結尾。彌撒以領聖體爲束。

法國彌撒禮儀本有它的特色和吸引力,但爲何會消失?而東方的禮儀仍然保持其傳統呢?原因是被其他地方習慣所吸收了。例如貝拉齊二世敎宗(585年),因法國習慣把聖體做成耳朶、手或嘴的形狀,分施給領受者而使人感到驚異。他們希望其統一性,卻失敗了!里昻的首長設法把敎會的禮儀在自己敎區內實現,也沒成功!在祝聖聖體聖血前,感恩不是固定的。這種不定性便是促成法國禮儀滅亡的原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