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25號, 25 Chung-hua First Road, Gushan District, Kaohsiung Tel: (07)552-5329 Fax: (07)554-1207
2021年7月31日
行禮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Putting Liturgy Together) - Part 2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乙) - 18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2021年7月24日
行禮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Putting Liturgy Together) - Part 1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行禮的原則
1. 行禮就像一句話,有許多功能不等的部分。它隸屬於比自己更大的整體。
主禮者就像作者必須熟諳語言中許多不同部分的性質與功能,必須了解行禮的各個部分和的功能。禮儀既不是獨立的柱石也不是同聲的單音,而是由不同人齊奏的演奏會。在特殊禮儀成語中,組合這些不同部分成為禮節的文法與措詞。基督徒的禮節大體相同,運作上各異其趣,因而出現如敘利亞、拜占庭、埃及、高盧和羅馬等不同的禮儀成語。不同禮儀傳統的比較研究就是探討共通禮儀語言中的方言研究,經常有其獨到的眼光。
以下為行禮中主要有聲的部分:
(1).祈禱:
祈求的祈禱:如集禱經、獻禮經、領主後經。
信友的祈禱:如重複出現的串經禱文。
讚頌的祈禱:如自由韻律(調)的復活宣報,富於辭藻,有如詩詞。
懺悔的祈禱:主祭於領受聖體時,明認自己不堪當的私人祈禱。從不會高聲嚷嚷。
感恩的祈禱:感恩經中主祭祝聖聖體聖血的禱文是最重要的。這祈禱已成為感恩─紀念的宣報吟誦,僅適合主祭單獨誦唸。
(2).歡呼:
例如:「我們傳報祢的聖死…」、阿肋路亞和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這些簡短易於背誦的對話機會,經常給予信眾與主祭、執事、讀經員、領唱員與合唱團互動的機會。
(3).讚頌歌:
自由旋律(調)的,例如:聖經中的聖歌、聖聖聖、和光榮頌;有韻律的,例如:繼抒曲、誦讀中的讚主詩等等。自由調的詩歌,尤其那些較長的,若沒有領唱員或合唱團的協助,信眾是無法唱和的。
(4).聖詠:
主要出現在每日頌禱,也出現在進堂、準備禮品、領主/共融的遊行中,和兩讀經中具有默想的聖詠,以及福音前的阿肋路亞的聖詠。信眾詠唱自由調的聖詠也會遭遇詠唱詩歌同樣的困難。因此,傳統將簡短的答唱詠結合聖詠,信眾可在領唱員或合唱團所唱的詩節中覆誦它們,有如歡呼。
(5).讀經:
感恩禮儀或每日頌禱中的讀經一向使用天主聖言,有時採用近似天主聖言由教會批准的作品,禮儀基本上是聖言的慶典,除此無他。
(6).祝福與祝聖:
以這些優雅的姿勢與禱詞來提醒信眾,天主是萬善的根源。信眾明瞭使事與物成為聖潔的,既不是禮儀也不是牧職人員。是神聖的創造者成聖這些事物和人物等所有受造物。所有信眾及它的牧職人員所作的,就是在適宜的場合中,以最認真的方式來發現並宣報這神聖性。
(7).邀請、對話、答覆、致候:
這些固定的語言格式是公開信仰活動所必須的。
(8).遣送:
原先有許多遣送禮,特別在感恩祭典中,形式複雜而且冗長。大部分出現在聖道禮結束時,在大家的祈禱、祝福中,慕道者、懺悔者、「附魔者」分組依序離去,是信眾牧靈關懷的記號,因為每組尚未有資格參與感恩盛宴。拉丁教會認為這些遣送禮相當重要,以至於稱整個感恩禮節為彌撒,意即遣送。
羅馬禮於1972年所出版的成人入教禮中,重新恢復慕道者的遣送禮。然而並沒有規定特殊的遣送步驟,傳統提醒必須發展合乎人情的禮節來進行。
(9).串經禱文:
那些有長有短的重複簡單的祈求或禱詞。它們出現在每日頌禱和感恩祭典中,也出現在不同的遊行之中。
(10).講經:
這些是主禮在行禮中重述福音並提示要點的創作時機。
講經必須感受到是行禮的一部分,而非超脫其外。講經不能與聖言和聖事脫節,而是合為一體。為此,談及聖言時不以學術方式,而是像主一樣使用故事、記號、象徵、想像。這些溝通的模式與禮儀相稱,使聖言活絡起來。講經並非宗教、政治或熱心的談話。它是禮儀不可或缺的,受到禮儀法和原則所約束。
以下為行禮中主要非語言的部分:
(1).靜默:
這並不是遇到狀況時那種尷尬、呆滯、無法掌握、使眾人無所適從的無聲。行禮中的靜默是存心、含蓄和節制的,信眾以整體肅靜來顯示那無法言傳的事物。這類靜默會出現在唸得好的讀經之後、精采的講經之後、領聖體時和結束後、以及當靜默似乎較言語或音樂更能表達的無法預期的時機。這類靜默不會打斷行禮的旋律,而是旋律主要部分。
(2).遊行:
一起行動是種感染性的經驗,遊行更是如此,因為可在節奏和同步上看出來團結。秘訣要協調行動、語言和音樂的韻律是簡單可重複的,就培養出參與不必看書籍和各種印刷資料。不論懺悔或慶祝的遊行,正如大家常見的一般遊行、花車遊行、甚至靈車遊行也都需要禮節和藝術氣息。多數聖堂的遊行常常散漫無序、毫無章法、缺乏管理、沒有旋律,頂多實用而已,不符合優良遊行的要求。
(3).姿勢:
這些是信眾溝通的肢體語言。它們應自然和恰當,避免看來怪異、矯揉造作、過分計較或單調無聊。
(4).聲音:
並不是所有聲音都是語言。花腔式聖歌(按:一字對多個音)是純粹豪華的旋律,重點不在於字,優美的樂器音樂和編組的鐘聲也是如此。非語言的聲音是行禮中經常被忽略的要件。它協助減少牧職和信眾在行禮中嘮叨囉嗦,他們以為行禮是禮書上的文字,因而慶典要求不斷地說話。
(5).記號:
禮儀既不是觀賞的舞台劇,也不是禮儀職務的個人脫口秀,而是參與者唱作出來的整體事件。禮儀職務在信眾中的言行舉止需要大眾的認可。他們不可裝腔作勢、誇大浮華;也不該漫不經心或錙銖必較、大言不慚或自視甚高。他們一舉一動必須與信眾融入整個慶典中。他們的高貴自然、簡單優雅、經過自我鍛鍊的肢體動作,加上個人特有氣質,能使信眾感受到尊重,及優質的待遇。禮儀職務有如禪宗大師,應像一杯晶瑩剔透的水,蘊育生命卻「毫不起眼」
(6).味道:
人多聚集的地方,經長期使用後,就會產生出特殊的氣味,人類嗅覺正如其他感官具有溝通的功能。改變平常熟悉的氣味,例如聖誕節充滿常青樹的房間,通常是種強而有力不需文字的溝通。它將空間和時間與平常區隔出來,有時也深深地轉變了觀念和期待。罐裝或瓶裝的香味商品最了解這些,並從中獲取利潤。禮儀同樣了解這點,這就是為何使用焚香和香味聖油,加上百合花和常青樹,向信眾說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重要性。
(7).接觸:
傳統上,行禮也十分重視人類的觸覺。人類的手、擁抱、沐浴和身體傅油等的接觸,都說明信眾對事物與人的信任,以及相信人類與神聖氛圍所建構的交流。因為無言的觸摸非常絕妙,暴露在模稜兩可之中,這模稜兩可能擺脫語言和文字的霸道枷鎖,卻簡單地保存了期待。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乙) - 17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2021年7月18日
一般行禮通則 – Part 2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乙) 16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2021年7月10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乙) 15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2021年7月3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一般行禮通則 – Part 1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1. 行禮的保守與抗拒改變的特性,是因為信眾以不同方式參與這種綜合行為。
大家經常錯怪行禮的保守是來自教會維持現狀的守舊本質。不論整個教會是否果真如此(其實並非如此),行禮依舊是保守並且抗拒改變。這多由於社會因素多過神學理由的緣故。那些遊戲玩家與運動隊伍的領隊都知道,團體行為若有所改變,會危及到參與感。像行禮這類的禮節系統也會改變的,當然,這些恰當改變的結果是經過那些創造並且經年累月應用它們的人們。由於這種改變來自參與者,反而強化參與感,並未減損它,況且改變的過程相當細微,難以辨識出來。禮節系統會抗拒那些外在更動得太快又太多的改變。
2. 行禮在宗教色彩極濃厚節期,往往會保存古典的結構。
這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通則,與神學的認知毫無關連,卻與參禮者的宗教敏感度息息相關。安當‧鮑姆斯達(Anton Baumstark)首先發現這通則,他指出羅馬主受難日所依循的禮節中有這個例子。在宗教情操高潮的這一天,羅馬禮維持古制,除了主日外,不舉行感恩祭典。直到今日的聖週五的禮節,包括了聖道禮、古羅馬「信友禱詞」的隆重禮,以及在共融禮恭領所保存的聖體,這些古禮卻與後來加入的朝拜十字聖架禮格格不入。其他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衛理公會在特殊的日子有時會使用衛斯理的「盟約禮拜」,路得宗會採用路得的「德意志彌撒」。
3. 猶太人和基督徒行禮中純樸的聖詠,經過譜曲後就逐漸萎縮凋零。
許多世紀以來,聖詠是禮儀中唯一的讚美詩,行禮被視作單單慶祝在經文和道成肉身的天主聖言。禮儀不是聖經的養子,而是聖經的家。音樂的過度膨脹,正如其他的過而不當,造成了聖經與禮儀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問題的癥結。
4. 羅馬禮除了每日禮讚之外,向來抵制韻律的讚美詩。
羅馬感恩祭典除了晚近出現了許多韻律的繼抒詠外,不曾使用韻律的詩歌。雖然現在它們常常出現在感恩禮儀中,尤其在北歐文化,擁有著許多非羅馬源頭的韻律詩歌傳統,但是在羅馬禮的感恩經書中,像聖詠這種古老的答唱格式仍然是卓越的規範。不幸地,除了讀經間的默想聖詠外,當代的英文譯本很難遵循這種羅馬傳統。
5. 禮節的行動藝術衰退以後,祈禱與音樂的聲音藝術也隨著改變和消失。
這項通則認為行動與聲音的韻律與心理/社會有關,不過行動的韻律仍優先於聲音的韻律。這將有助我們細想信眾受到跪凳拘束,無法動彈,也波及到原本不拘泥形式,可自行發展的行禮言辭(祈禱和宣講的形式)與音樂。行禮言辭不再引導信眾邁向共同客觀目標;反倒針對在座者的演講,人們各自才有閒暇去沉思。行禮音樂成為信眾欣賞聆聽的音樂套件,純熟的創作與表演掩蓋了經文的意義;它不再是可笙歌起舞,簡單旋律的「遊行」樂曲,而是純粹聆聽的音樂。
6. 因為禮儀職務有服務功能,它的存在視需要而定。
禮儀職務是為服務信眾的需要而祝聖、佈達或量身打造。禮儀職務既不是榮譽的表揚,更不能不考量需要而增設。但是這項通則的含義更廣,因為禮儀職務所提供的服務遠超過它在行禮的特殊功能。例如,當讀經員在信眾當中讀經,他或她要超越在讀經台上和大庭廣眾對信眾的服務,成為天主聖言的活生生例子。讀經員不只公開地誦讀聖經,而是信眾的聖言見證人。
因此,不論執行的何種禮儀職務,在服務品質上,他或她「成為」信眾的具體象徵。這些全年開放給成員的職務,是以個人的方式來表達信眾的服務特性。禮儀職務落實在他們的服務和生活中。不能將禮儀職務的服務與生活的品質分開,而危害到信眾。信眾沒有受到好好的服務,若有十位著裝的讀經員卻唸不好兩篇讀經,若有四位領唱員卻無法唱好歌詠,若有十二位過於傲慢的執事,無法服務或太過懶惰無意學習,若有主禮者卻不懂得主持。
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是不會藉由祝聖、佈達或量身打造而自動完成。它是在恩寵化育下,藉著持續祈禱、反省、自律、以及忠於職守而達成。這種高規格的紀律要求並不亞於眾人對於音樂家、學者、舞者和運動員的訓練要求。由於這個緣故,教會經常訴諸主教的自律來論及主教與他的團體(教區)有如不可泯滅的婚姻關係。這樣看來,現行越來越盛行的作法,牽強地被稱為主教連續多配偶制度,以及屆齡退休的強制制度,就不得不削弱主教職務的具體象徵,而強調它的功能。將主教牧職婚配的類比典範從服務信眾轉移到地方官僚典範的行政作業,令人遺憾。
基本上,禮儀職務是為了服務,這已經假設了禮儀職務員不僅看似,而且實際是整個教會共融服務的僕人。依聖保祿的說法,如果基督奧體就是在基督內的天人婚姻,那麼它就是在基督內執行萬物與天主和好的偉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