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14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三)信經的沿革

從信經的沿革我們可看到查理曼大帝和德國對羅馬禮儀的影響。

首先我們所知的信經有二:「宗徒信經」和「尼該亞信經」。這兩本是個人領洗前的誓願,並不是彌撒的一部份。「宗徒信經」較短而且簡單,是羅馬人用以在領洗時唸的經文。「尼該亞信經,是針對東方的異端而寫的。我們在此談一談尼該亞信經。

君士坦丁堡主敎弟茂德(511─517年)是第一位要求在彌撒中唸尼該亞信經,他的做法不久便傳遍東方。這時的信經是在行平安禮前唸的,其目的是要人們在領主前發活潑的信德。

此後,信經又傳到西班牙,因爲拜占庭的政治勢力曾達到西班牙沿海。五八九年,西哥德國王黎加德(Reccared)規定在每台彌撒時要唸尼該亞信經,其位是在領聖體前,即在天主經前唸它。

彌撒中唸信經的習慣從西班牙逐漸傳到愛爾蘭英國。阿爾奎又把它從英國傳到法國,查理曼大帝在他的小堂內採用信經,他更規定在福音後唱信經。這就是形成我們現在在褔音後唸或唱信經的原因。大帝規定在彌撒中唸信經是很新鮮的事,羅馬對此曾有長期的爭辯。

大帝不顧及羅馬的權威而自行改革。首先,他很成功地勸服良三世敎宗(795─815)。敎宗堅持的一點是:信經只能在星期日和大禮唸。

但這爭論引起了另一件事的產生,大帝將「及聖子」放入尼該亞信中,其意是天主聖三的道埋中,聖神不僅由父,更由父及聖子所共發。當然大帝這種思想並不是很新鮮的,因爲「及聖子」早在589年的西班牙多肋多會議中有過了。

敎宗並不反對「及聖子」的道理,但是在信經中唱得那麼大聲怕曾引起希臘人的反抗,因爲他們反對此句話的正確性。希臘人主張聖神藉着聖子由父所發,而非由子所發。

這時在希臘影響下的耶路撤冷,法國修士在彌撒中大聲地唱信經「及聖子」。敎宗反對,但查理曼堅持要唱。因此這習慣漸傳到法、德等地。

10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到了羅馬,發現彌撒中不唸尼該亞信經而感驚奇。羅馬敎士解釋說,羅馬敎會總未受到異端的感染,所以不必要常唸信。這位聖善的國王(後於1146年被列爲聖人)不滿這種解釋,便下令將本篤八世(1012─1024年)處予死刑,信經終於正式引入西方禮儀中。

(四)從法國羅馬至德國羅馬彌撒

我們從羅馬傳統與加洛琳朝代改革的配合,可得到三個寶貴的觀念:

1. 德國法國羅馬互相配合之中,產生一種新彌撒禮儀,這影響了整個羅馬的禮儀。在十世紀中葉,羅馬禮儀從法、德又回到義夭利。

2. 貝平和查理曼等强調主日彌撒之重要性。

3. 禮儀改革的成功。

總而言之,加洛琳時代的復興對敎會有很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