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流在壩四周
漸漸地在彌撒中講道理的習慣也廢除了。這大槪是在彌撒前或其他時間。若是在彌撒中,而道理與當日的福音似乎也無關了。同時講經台也與祭台有相當遠的距離。
人們一般在彌撒後領聖體,而不在敎堂大禮彌撒中,因爲守聖體齋和規矩使然。結果,領聖體與彌撒分開,人們只相信主的臨在而不視之爲祭獻。同時楊森主義阻止當時的信友去領聖體。
祈禱書的問世也强調個人靈修和團體的參與,但多爲知識份子所用。許多人因不識字而不能用此書,因此敎導他們唱歌,例在德國,聖伯多祿加尼修敎導人們唱德文歌。在彌撒中人們也大聲唸玫瑰經。
(六)敎會音樂
中世紀末,尤其是在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後,敎會很强調音樂的發展。但不幸的是,音樂忘記了方向,人們太偏重音樂的色彩,而忽略與禮儀的配合。在大慶節時敎堂的音樂好像是演奏,失去了它的神聖性。
在此時歌詠團不設在聖所旁而是在聖堂後面,人們唱「上主求祢垂憐」、「聖聖聖」和「除免世罪」。如此看來眞是很隆重,且增加樂師們的榮譽。
(七)重要改變
1604年,格來孟八世宣佈碧岳五世的彌撒經書有不少錯誤後,他認爲有重訂的必要,尤其在禮節方面更要弄淸楚。到了1634年,烏爾邦八世又重訂彌撒中的一些聖歌。
另一改變是增添一些彌撒經文。例如在十八世紀格來孟十三世爲星期日規定三種頌謝詞;良十三世在彌撒後又增加爲蘇聯祈禱經文。
二十世紀重要的改革是碧岳十世對聖體法的改革,和碧岳十二世的聖週日課之更改。最後有人認爲碧岳五世的禮節已不再適合於現代人,因此若望二十三世在1960年7月23日頒佈了一本新彌撒禮節書。
(八)反碧岳五世
無論碧岳五世對禮儀的閉門政策是怎様,但不阻止其他彌撒經書的產生。例在法國,直到1791年已有八十個敎區放棄羅馬的禮儀而用自己的。
到了1801年碧岳七世與拿破崙簽訂合約後,僅有十二個敎區隨從羅馬禮。但有些敎區有四、七或甚至九種不同的彌撒經書,例如凡爾賽和布華敎區(Beauvais)就是。
同様有關日課,即神父和隱修士們每天用的聖詠和禱文,1568年,碧岳五世也曾修訂日課。1798年,九百位神父被監禁在羅格福監獄中,而這些致命者只有幾本日課,而且他們的日課都不相同,因此神父們很難一起唸日課。
法國自大命後,漸漸地走向羅馬的統一性。它可歸功於本篤會士董格蘭則(Don Gueranger 1807-1875),他成功地採納碧岳五世的彌撒經書。
法國索來尼修院的本篤會士(Solemnes)對此也有極大的貢獻。在波弟爾(Poithier)蒙格盧(Mocquereau)和卡亞(Gajard)等院長領導之下,對羅馬禮儀有極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