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理查羅爾什的每日默想 - Richard Rohr's Daily Meditation

來自善行和默想中心 - [基督宗教和佛教系列]

練習覺醒

(譯者:安多尼 神父)

理查神父認為基督徒默觀和佛教冥想分享共同目標的想法。兩者不再以頭腦為中心,而去深刻地體驗真理、博愛、和同理心。

佛陀這字的意思是「我醒著」。耶穌曾在不同的地方要我們保持清醒和覺醒(瑪廿四42;谷十三33-37;路廿一36)。但覺醒並不只是仔細去想或去意識。佛教徒談到空無一物的意識,我們不再去意識任何特別的事物。它是全然接受的覺醒,包括我們所有的情境、時刻、事件,不遺漏任何東西。那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天生的。我們得努力去做的。所有的冥想和默觀教我們許多隔絕念頭的方式。有人甚至稱它為「心猿意馬」,因為它會不停地觀察,念頭接著念頭,感受接著感受,大部分都毫無意義。我們與它相處多年,將它視為理所當然。

像佛教這樣偉大的傳統告訴我們只要碰到真理、博愛、自由、無限、永恆、以及天主的時候,分門別類的思維實在毫無用處。分門別類想不通這些事情,也無法深刻。我們得學習不同的思維,我們基督徒稱它為默觀。默觀並不是遵守教條、熱心虔誠、和安安靜靜。它與個性內向無關。它不是去想,實在是不同的思維,我們稱為空無一物的覺醒。我們不關注任何特殊的意識/意識任何的特殊東西。

有點自相矛盾,空無的覺醒的途徑竟然是從一個東西,一個物件開始。我們甚至稱它為練習覺醒。我誠摯地邀請,鼓勵大家今天花點時間只關注在一個東西上。與其說用腦袋去關注,不如說是用感官去關注。觀察那件東西,它的質地、它的形狀、它的天賦、它的酬庸、它的顏色、它的反光,它的存在。關注它直到你的思維或自我停止戰鬥無止,並且停止說這類的話:「這很蠢。相當笨。這沒有意思。這沒有影響。」

如果我們真正地愛上它,不論是甚麼東西,它就成為通往一切的門徑。我們如何愛一件事物最後成為我們愛所有事物。我們並須找到我們看到、愛上、接受、原諒、和喜歡上一件東西的能力。如果我們不喜歡一隻蜥蜴和一片葉子,我們就不會喜歡上天主。我們如何看就是我們如何看。我們如何做任何事就是我們如何做每件事。

From the 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
[Week Forty-Five: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Practicing Awareness

Father Richard offers his understanding of how Christian contemplation and Buddhist meditation share a common goal. Both seek to de-center the thinking mind to allow a deeper experience of truth, love, and compassion to emerge.

The word Buddha means “I am awake.” Jesus told us in a number of places to stay awake and aware (Matthew 24:42; Mark 13:33–37; Luke 21:36). But awareness is not something that just means thinking about things carefully or being really conscious. The Buddhists speak of objectless consciousness, where we are not conscious of anything in particular. It is a panoramic, receptive awareness whereby we take in all that the situation, the moment, the event offers, without eliminating anything. That really does not come naturally to us. We have to work at it! All forms of meditation and contemplation are teaching us some way to compartmentalize our thinking mind. Some have even called it the “monkey mind,” because it keeps jumping from observation to observation, thought after thought, feeling after feeling, most of which mean very little. We have lived with it for so many years that we take the monkey mind as normative.

What the great traditions, such as Buddhism, teach us is that the monkey mind really is rather useless when we get to things like truth, love, freedom, infinity, eternity, and God. The monkey mind can’t access such things and has no ability to take them in at any depth. What we have to do is learn a different mind, which we Christians call contemplation. Contemplation is not churchy, pious, or quiet.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having an introverted personality. It really is a different mind—it’s not thinking, which is what we mean by calling it objectless awareness. We don’t focus on any particular object of consciousness.

Paradoxically, the path to get to objectless awareness is to start with just one thing, one object. We could even call it practicing awareness. Here is an invitation: I encourage you to take some time today to focus on one single object. Focus on it not so much with your mind, but with your senses. See it for what it is—its texture, its shape, its giftedness, its gratuity, its color, its reflection of light, its isness. Focus on this object until your mind or ego stops fighting the moment and stops saying something to this effect: “This is silly. This is stupid. This doesn’t mean anything. This doesn’t make a bit of difference.”

If we can truly love this, whatever this is, it becomes the gateway to everything. How we love one thing is finally how we love everything. We have to find our capacity to see, to love, to accept, to forgive, and to delight in one thing. If we can’t delight in one lizard or one leaf, we are not going to delight in God. How we see is how we see. How we do anything is how we do everything.

來吧!主耶穌 Come, Lord Jesus! - Barron 主教 講道

(Source: Bishop Robert Barron)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22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第十一章:現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談聖體聖事

自1969年的新彌撒經書尚世以來,至今已有十五個年頭了。當今敎宗若望保祿二世對彌撒意義解釋又更上一層。他在1980年聖週星期四,曾向全球主敎們解釋有關聖體聖事和彌撒的神聖性,也告訴人們他願續不斷地修改彌撒的禮儀。

(一)蕭規曹隨

1978年10月17日,即若望保祿二世上任不久,他說明要使梵二議案付諸實行,「我們希望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推行梵二的準則和法令」。

兩年後,即在1980年2月24日,他頒佈了「論聖體奧蹟及敬禮」,說明禮儀的改革便是整個敎會的改革。這是若望二十三世Aggiornamento(現代化)的精神。

(二)「聖體奧蹟」

當今敎宗在1980O年2月24日,致敎會所有主敎牧函「論聖體奧蹟及敬禮」時,談到感恩祭的重要性。他說「在感恩禮的重要因素及它的神聖性中,即它的神聖行爲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此牧函也提到聖體聖事是一種祭獻。它是救贖之祭:「今日的祭獻是降生聖言所奉獻的祭獻,而且也是由祂所奉獻的,因爲這是同様及唯一的祭獻」。「因此,由於擧行這唯一的救贖祭獻,人與世界經過救贖的逾越性的新生,又回歸於天主……事實上,聖體聖事因爲它是眞的祭獻,會使人歸向天主。」

最後敎宗又說:「願基督協助我們,遵循眞正革新的路線,好能走向充分的生命及聖體敬禮。因藉這敬禮,敎會得以建立起來,逹成合一,並且爲天主更大光榮及人類的得救,而能日臻完善。」

(三)「無價之寶」

自1980年2月24日致主敎們的「聖體奧蹟」公函之後,聖事及禮儀部希望主敎們注意有關此一偉大奧蹟敬禮,使信友們更能積極參與的一些規則。

首先說:「聖事部很高興地發現禮儀改革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成果:如信友在禮儀奧蹟中更主動和有意識地參與,應用普通語言和豐富的聖經選讀,在敎義和敎理講授方面有更豐富的內容,禮儀生活的增進,有效地拉近了生活與禮儀、禮儀神修與個人神修、以及禮儀與民間熱心神工之間的距離。」

可是這些令人鼓舞和積極的成果,不容許我們對各地會所傳來的各種常有的偏差置之不顧,如職務的不淸,特別是對司鐸職與敎友的角色不分(一起唸感恩經、普通敎友在彌撒中講道,敎友分送聖而司鐸反而不做……。)

梵二在這方面的譥告應該注意:「任何人,即使他是司鐸,決不得擅自增、減、或改變禮儀中的任何部分。」

因此,此訓令要敎友注意的是:

1. 在舉行禮儀時,應提倡更平實,更有變換性,和更適當的聖經誦讀,不許以人的語錄來代替天主的聖言。

2. 宣讀福音是爲領過聖秩的聖職人員所保留,即執事或司鐸。其他讀經可由敎友負責讀之。

3. 講道由司鐸或執事擔任。

4. 唯有司鐸才能唸感恩經,而不是一般敎友。

5. 唯有在羅馬彌撒書內的感恩經,或由宗座所批准的感恩經,才可使用。

6. 領聖體是主的恩惠,祂是由指定的聖職人員,將自已給予信友。因此信友不得自己取用已祝聖過的麵餅和杯爵,更不可將他們彼此傳遞。

7. 信友被委任爲聖體聖事的特殊職員,只能在沒有司鐸、執事或輔祭員在場時,當司鐸因病或年齡過高時,或因要領聖體的信友過多使彌撒過分冗長時分送聖體。

8. 敎會一直要求信友在領聖體時表示奪敬與虔諴。

9. 關於領聖體領聖血的禮節,爲了對聖體該有的奪敬和領受者的益處,敎會依照不同情況、時問和地點所制定的規則,應該遵守。

10. 在信友們領聖體後,可用一段靜默的時間,念一首詩歌、聖詠或唱讚美歌來謝聖體。

11. 婦女在禮儀中可擔任各種角色:包括讀經和信友禱詞的意向,但不可擔任輔祭的職務。

(四)禮儀敎育

「無價之寶」的訓令解釋了禮儀的重要性,禮儀是使信友以生活表逹基督的奧和敎會的純正本質。

爲了逹到這個理想,首先必須推動修院和神學院的禮敎育,並促進司鐸們參與進修、硏討會、棸會或禮儀週。一方面硏究和反省,同時擧行示範性的禮儀行動。這様,司鐸們才能更有效地專心於牧靈的工作,給信友講解禮、組織讀經員,給予輔祭人員靈修和實用的訓練。所以禮儀敎育是很重要的。

「在禮儀和感恩經中,是基督的愛把我們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彌撒主要的意義。在此,我們希望不僅了解,但能更進一步去以愛還愛,以行動來表示對天主和對人類的關懷。

[全文完載]

耶穌升天 丙年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ather William Grimm - Ascension (C)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2年5月21日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21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三)保祿六世的彌撒經書

1964年,即在梵二閉幕以前,保祿六世敎宗成立了包括世界五十位主敎和樞機的一個委員會。這種重視禮儀的改革,由當代的禮儀專家負責修訂彌撒經書,其中有如德國的華格納、翁曼、華格及尼等人。

1967年5月23日,保祿六世批准了由專家們所編的新感恩經。他讓世界各地的主們去反應。兩年後,即在1969年4月(聖週週五),他頒佈了我們現在用的「羅馬彌撒經書」,這本書於1970年3月26日出版,到了1975年聖週四時,又有修訂本。所以,保祿六世的彌撒經書花了十年才完成(1964─74)。

1969年4月3日,保祿六世說明此經書的特點是在感恩經方面,其他如修訂彌撒前的懺悔禮、簡化奉獻詠、廢除最後褔音。

簡單解釋四個感恩經如下:

保祿六世的彌撒書保留舊的感恩經,即第一式。這本來自四世紀的聖盎博羅修主敎,其中有三個較小的改變。

1. 在祝聖聖體後加唸「將爲你們而犧牲」。

2. 在祝聖血後唸「你們要爲紀念我而擧行這事」。

3. 主祭唸「信德的奧蹟」。信友答:「基督我們傳你的聖死,我們歌頌你的復活,我們期待光榮的來臨」。

4. 加入的聖母的淨配

這些改變是爲使四個感恩經皆有同様的方式。保祿六世解釋:「爲了牧靈的原因,同時也爲了共祭的方便,我們規定這四個感恩經,有基督說的同樣的話」。

第二式比第一式更古老。這在第二章已談過,是三世紀羅馬喜波利多的方式。它雖短但很有意義,而且適宜每日彌撒。

第三式係由羅馬禮儀敎授華格及尼(Dom Cyprian Vagaggini)所編。它包括東方亞歷山大、拜占庭和瑪尼感恩經的內容。按約內的看法,此式也包括法國禮儀。

此感恩經很清楚地解釋彌撒祭獻的道理。「請垂顧祢敎會的奉獻,並接這贖罪的牲」。這句話解釋敎會的奉獻與基督的犧牲是有關的。此外,感恩經第三式也强調聖神的重要地位。提到四次,此式用在主日或慶節。

感恩經第四式源自東方禮儀,尤其是希臘,但它可追溯更遠至猶太會堂的禮儀。在此式中我們讚美天主無的恩惠,提到救恩史與我們人類歷史的關係。此式適宜於避靜日和大慶節。

(四)新版本

新版本比以前多加了讀經,尤其是主日讀經:第一篇取自舊約,第二篇是保祿書信第三篇是福音。

新彌撒經書以耶穌基督爲主,取消了不少聖人彌撒,任選彌撒也有,但不多。

總而言之,新的彌撒經書是很適宜於現代人的。

復活節第六主日 - 6th Sunday of Easter (C)

(Source: SOLT Liturgy Prep)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復活節第六主日 丙年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ather William Grimm - Sixth Sunday of Easter (C)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2年5月15日

天主教徒應該知道的五位東方聖徒 - Five Eastern Saints Catholics Should Know

(Source: Breaking in the Habit)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從深淵中獲救 - Rescued from the Depths - Barron 主教 講道

(Source: Bishop Robert Barron)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20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第十章:保禄六世的彌撒

從碧岳五世至保祿六世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四百年左右)。在禮儀方面大致沒有重大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修訂。但自1959年元月25日若望二十三世宣佈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及至1963年12月4日頒佈「禮儀憲章」,禮儀方面才有了很大的轉變。今分析如下:

(一)積極參與

梵二的禮儀憲章强調基督的臨在。「基督常與其敎會同在,尤其臨在於禮儀中,。在彌撒聖祭中,祂一方面臨在司祭身上,昘方面祂更臨在於聖體形像之內」(第七條)。

積極的參與禮儀是梵二的特色。「禮儀本身促使信友,在飽嚐逾越奧蹟之後,虔誠合作」(十條)。

「牧靈者該注意,使在禮儀行爲中,不僅有效及合法擧行而遵守法律,而且要使信友有意識地、主動地、實惠地參與禮儀」(第十一條)。

整個禮儀憲章有一個重要的字—「分享」,重複了二十六次,可見它的重要性。

(二)改革的嚐試

按照加利斯多敎宗的原則,團體分享要與地方語言配合。梵二强調地方語言的重要性。在彌撒內或行聖事時使用本地語言,多次爲民眾很有益處,可准予廣泛的使用(第三十六條)。

這項改革如何配合查理曼大帝和碧岳五世的統一性的問題呢?梵二說:「在禮儀內,敎會無意强加嚴格一致的格式。在各民族的風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錯誤無法分解者,敎會都接受,並且盡可能保存其完整無損」。(三十七條)。

這種門戶開放主義是否會使禮儀弄成一團糟呢?不會的。爲了避免這些混亂,梵二規定:

1. 管理敎會禮儀,只屬於敎會權力之下,就是屬於宗座及屬於主敎權下。在規定的範圍內,管理禮儀事項,也屬於合法組成的各地區主敎團下(二十二條—~)。爲此,宗座不再限制其主敎權。

2. 任何其他人士,即使是司鐸,不得擅自增、減或改變禮儀的任何部份(二十二條)。

但是,在各地區與環境內,要有其禮儀的適應性,「爲能以必須的周全顧慮而進行適應,宗座將授權上述地方敎會當局,便於必要時可先試驗」(四十條)。

因此每件事都在重修和重整。梵二的重視聖經的選讀(五一條)、講道(五二條)、信友禱詞(五三條)、領聖體聖血(五五條)和共祭(五七、八條),又要修訂禮儀年度等,這些都是整個禮儀的整頓。

復活節第五主日 丙年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ather William Grimm - Fifth Sunday of Easter (C)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我的身體、我的決定" 論點的危險 - The DANGER of "My Body, My Choice"

(Source: Breaking in the Habit)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正確的讚美,正確的秩序 - Right Praise, Right Order - Barron 主教 講道

(Source: Bishop Robert Barron)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復活節第四主日 丙年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ather William Grimm - Fourth Sunday of Easter (C)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你的水變成上帝的酒 - Your Water into God’s Wine - Barron 主教 講道

(Source: Bishop Robert Barron)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復活節第三主日 丙年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ather William Grimm - Third Sunday of Easter (C)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