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7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第四章:彌撒禮儀的黄金時代

(公元313年─604年)

自君士坦丁大帝給敎會自由後(313年),至額我略一世敎宗逝世爲止(604年),前後約三百年左右,可說敎會禮儀的黃金時代。今解釋如下:

(一)蠻族的入侵

在蠻族入侵時,匈奴人向西移動,征服了斯拉夫民族,而且在他們的地方住下,威脅著羅馬帝國,以致使君士坦丁堡被迫求和。在西方,匈奴人大肆搶掠日耳曼和奧爾良等地,直到451年的加大羅尼平原戰後才告停止。

在匈奴到逹之前,早有汪達爾族人,他們橫過高盧、西班牙,最後侵入北非。北非是當時羅馬帝國和敎會最優越的省份。聖奧斯定在晚年看到它被族所蹂躪,悲傷至死(430年)。歐洲其他地方也逃不了這種厄運。例如安格魯侵入英國,擊敗了當地的塞爾弟克人。

公元406年,羅馬城被阿拉利克和西哥德族所洗刧,匈奴王阿拉步其後塵,於453年兵臨羅馬,經敎宗良一世的調停,羅馬城免受搶掠。在552年羅馬再次地逃過東哥德人的厄運。龍巴底人598和604年兩次進攻羅馬,也爲額我略一世所挫。

自蠻族入侵以及定居歐洲,起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羅馬人與異族的配合自然地影響到各方面的發展。在教會方面,也配合這些人的風俗習慣,因而引導向他們宣傳褔音。

(二)敎會的領導人物

這時期的敎會不因族的入侵而受到阻力,反而出了不少領導人物來帶動敎會。在東方如聖巴西略、聖金口若望、亞歷山大城的濟利祿、和耶路撒的濟利祿等人;在西方,也有聖盎博羅修、奧斯定、良一世和額我略一世等,這些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領導者。

在禮儀方面,他們也有很大的貢獻。例拜占庭禮歸功於聖金口若望、米蘭禮儀歸功於聖盎博羅修,以及聖額我略一世的聖詠等。

(三)建設敎堂

爲了使敎會禮儀更實際化,建設敎堂確實有必要。按禮儀專家翁曼(Joseph Jungmann)的報導,初期敎會的敎難結束之前(?),在羅馬已有四十座敎堂。

君士坦丁大帝對敎會有很大的貢獻,他所建的教堂稱爲「大殿」(Basilica),解釋那些效忠政府的,敎會因羅馬帝國的協助,得益匪淺。

(四)行祭用物

在敎會初期,任何表服都適用用來行祭,在彌撒中沒有規定特別的祭衣和徽章。五世紀時,則來斯定一世敎宗(422─432年)說:「我們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是在敎義方面,而不是在衣服方面;在態度方面,而不是在穿著方面;在精神方面,而不是在裝飾方面」。但主祭逐漸穿了一些特別華麗的衣服,在衣邊刺繡些花紋。人們稱之爲「禮儀裝飾」。

(五)禮節和音樂

在敎會初期由於參與聖祭的人少,沒有正式規定禮節;但自敎會獲得自由後,基督徒也日漸增多,敎會開始編寫一些禮節。羅馬在這方面領導整個敎會,同時因法國的要求,編了一本「羅馬禮儀年曆」(Roman Ordo)(?)。在米蘭方面,聖盎博羅修(340─497年)爲敎導人們在彌撒中更能有氣氛編寫了一些聖歌。

額我略一世敎宗重整敎會的禮儀,把古時的歌曲收集起來加以整理,使之成爲敎會專用的格調,史稱「額我略調」。這是清唱,而沒有樂器伴奏和多音。多音音樂要到中世紀末期才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