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禮儀手册
這時主敎們有權編寫禮儀經文。聖盎博羅修在「聖事論」中,告訴人們如何去參與聖事。他說:「當你去領聖體時,神父向你說:『基督聖體』。你要答說:『阿們』,意即:是眞的。你的口要配合你心中所想的。所以在信友們領聖體聖血時回答說阿們」。
(七)禮儀的異同
自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後(325年),君士坦丁堡成爲政治的中心,而西方的羅馬漸失去其政治地位,偏向文化和宗敎的中心。這一來對敎會的禮儀有著很大的影響。
東方的禮儀分爲:
1. 安提約基雅的希臘禮儀:它是由伯多祿和保祿等人所成立的。此禮傳到拜占庭,故稱「拜占庭禮」。這大概由聖金口若望傳去的,所以也稱「聖金口若望禮儀」。安提約基雅的希臘禮儀同時也影響到亞美尼亞禮、喬治亞以及烏克蘭(盧德尼央禮)。
2. 從安提約基雅又發展敘利亞禮。從此文分出瑪洛尼禮。從瑪洛尼禮又產生加德亞禮和瑪拉巴禮(印度)。
3. 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已用希臘文行祭,但也歡迎羅馬和敍利亞的禮儀,因而形成了哥普弟克和厄弟約培禮儀。所以在東方,我們可找到十種不同的語言和禮儀:
1. 希臘文
2. 亞美尼亞文
3. 喬治亞文
4. 烏克蘭文
5. 瑪洛尼文
6. 加德亞文
7. 瑪拉巴文
8. 哥普弟克文
9. 厄弟約培文
10. 埃及文
西方的禮儀以兩個地方爲主:
1. 意大利非洲:即除羅馬之外,它包括米蘭禮儀和非洲禮儀(奧斯定)。
2. 依貝羅─法國禮
這包括:
a. 法國禮儀:在法國。
b. 哥德禮儀:在西班牙(莫沙拉比禮)。
c. 塞弟克禮:在英國和愛爾蘭。
在西方,不少蠻族接受了信仰,可是他們文化的水準較低,希臘文對他們來說是難懂的,拉丁文却較客易,雖然這些部落有他們自己的方言,例如加利克、布根弟和哥德等。拉丁文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容易溝通的文字。當時有句名言說:「酒和拉丁文到處都有」。所以很自然地拉丁文便成了西方敎會主要的禮語言。
(八)額我略的改革
羅馬彌撒在敎宗良一世(440─461)和則拉西(492─496年)時代已在發展中,到了敎宗額我略一世時,是禮儀的一個高峯時代。在他以前,則拉西敎宗把彌撒經文分爲三本書:
1. 專用:如聖節、復活節和聖神降臨節。
2. 聖人:聖人節日。
3. 任選。例如爲敎宗、主敎、聖母等。
額我略却把這三本合成一大本,這就是我們今日用的經本雛型。他的彌撒禮是很重的。其禮儀程序下:
「他離開拉特朗,騎上馬走向敎堂去做彌撒,伴隨他的有敎廷人士、神父、敎友和高級官員。在敎堂的那邊,另一批神父接他,帶他到更衣所準備行祭,其中一位神父告訴他唸讀經和福音的人名,以及唱歌者。
在敎宗進堂之前,神職人員在祭台旁圍成半圓形面對著信友,在半圓形中間有張椅子是保留給敎宗的。一切準備好了,敎宗令人點蠟,同時唱進堂詠。當敎宗走近祭台時,向主敎和父們以親吻方式行平安禮,然後再親祭台和唸褔音。
唱經團唱「上主求垂憐」時,敎宗靜默地唸。在瞻禮慶節時則唱「光榮經」,完後又唱一段經文,接著是兩篇讀經,第二篇是福音。奉獻禮是相當長的,在唱聖詠時,神父遊行,拿著信友所贈送的餅酒,然後洗手,敎宗洗後,便上祭台,在靜默片刻後,他大說:「於無窮世」。
然後開始唸頌謝詞、「聖、聖、聖」和感恩經,感恩經很小聲唸,只有在其旁的人才能到。祝聖的餅和酒要到「藉著基督…」時才擧起,額我略敎宗規定要唸天主經和「援助我們」(LiBera Nos)。其他的神父們幫忙分餅和行平安禮,把餅放在籃子內預備給信友們吃,他們也領聖血。
在唱「天主羔羊」時,敎宗坐在寳座上,向官員和信友們示意前來領聖體。敎宗先領,然後其他的人。執事報告一些消息。領聖體後唸一段經文,即今日的領聖體後經,然後是遣散禮─「彌撒禮成」,但沒有祝福。最後便遊行回去。
這就是額我略敎宗時代的彌撒程序,由其中我們可看到今日彌撒的雛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