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

The Church of the Order of Discalced Carmelites

地點:Snagov 077165, Romania
建築師:Andrej Stefancic
攝影:Viorel Plesca

訊息提供:麥安泰 神父






教宗方濟各:我寧可教會受傷,那代表它走入人群

編譯:吳凱琳
編修:吳嘉俊

2013年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由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獲選。這已經是《時代》雜誌第3次選出教宗為年度風雲人物,前兩次分別為1962年的羅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94年的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方濟各創下了許多第一: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宗、第一位使用「方濟各」稱號的教宗、第一位耶穌會士擔任教宗。他有些「另類」。在他之前的兩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都是神學教授,但教宗方濟各,擁有化學碩士學位,年輕時做過警衛、夜店保安人員、化學技師、以及文學教師。他捨棄了教宗專屬的公寓住宅,選擇繼續待在之前來羅馬參與祕密會議時的招待所,直到現在;平時也不搭乘教宗專用的轎車,而是和其他主教、神父擠同一台箱型車。曾有小朋友問他為什麼?教宗回答說,他需要跟大家生活在一起,每天跟主教與神父同伴們一起用餐與說話,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如果自己一個人孤單地與世隔絕,住在空盪的皇宮中,他很可能會發瘋。

教宗方濟各的上任,讓所有對羅馬教廷徹底失望的天主教信徒,又再度燃起了希望。教會不是教廷傳聲筒,而是窮人的發言人,《時代》雜誌形容他是「人民的教宗」(The People’ s Pope)。他選擇「方濟各」作為稱號,便已清楚表明他對自己的歷史定位:效法十二世紀方濟各聖人的典範,與窮人站在同一邊;教會的目的不是為了扮演神學警察的角色,而是療癒人民的傷痛。

20139月底,教宗方濟各接受耶穌會雜誌《天主教文明》(Civilta Cattolica)的編輯史帕魯達神父(Father Antonio Spadaro)採訪時表示,他認為教會必須貼近普羅大眾,而非空談理論,「我寧可教會受傷、變髒,因為這代表了它真正走上街頭,而不是自我侷限,固守在自我的安全防護網內。」。教會不該只是羅馬教廷的傳聲筒,它應該是窮人的發言人。因此,對於現今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過度發展,教宗頗不以為然,「上了年紀的遊民凍死不是新聞,股市跌2點才是新聞,怎麼會這樣?」他又繼續說道,「到現在還有人擁護利益均霑經濟學理論,認為自由市場可刺激經濟成長,帶來更多的正義與包容。但至今並沒有任何事實可證明這想法是對的。」他認為,教會必須盡力消除導致貧窮的結構性因素。第一步勢必得先掃蕩教會內部的金錢腐敗。

他大刀闊斧整頓梵蒂岡銀行,上任後不久便要求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銀行帳目,並交由獨立公司進行稽核;他也建立了相關制度,防制洗錢以及有效監督梵蒂岡財政。201310月,梵蒂岡銀行首度公布財報,這是125年以來的第一次。

教宗方濟各上任以來幾次重要的發言,反對同性婚姻,但不認為同性戀有罪更是引發傳統衛道人士的不滿與不安。他反對同性婚姻,但是他強調同性戀並不是罪,將那些有其他性傾向的人視為罪人,根本是錯誤的行為,「如果同性戀者心懷善意追尋上帝,我又有什麼資格去論斷他們?」

他希望所有人能以寬容的心去對待那些因為窮困或遭到性侵而被迫墮胎的女性,「面對如此痛苦的處境,又有誰會無動於衷?」對於離婚和再婚的天主教徒被禁止領聖餐禮,他批評領聖餐禮的目的「不應該是證明一個人的完美,而是要用來滋養弱者的身體」。教宗方濟各並非激進的改革者,在關鍵性議題上他仍舊選擇維護教廷既有的立場。但他想要呼籲的是,不同立場的雙方必須相互包容,否則只有敵對。如果教會拘泥於瑣碎的小節,將會令教會的道德高塔如紙牌一般迅速倒塌。他認為,人們應放下彼此的歧見,共同解決更重要、更迫切的議題。

Suor Cristina - Compilation - The Voice Of Italy - 2014


修女以歌聲唱出聖召和革命(24-12-2014)


西方國家的修道聖召:如何增加青年聖召?(6-3-2015)


2015年7月12日

聖召短片-我願


慈悲面容 – 慈悲特殊禧年詔書 - Part I


2015411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慈悲主日




1. 耶穌基督是天父慈悲的面容。這話可綜合基督信仰的奧蹟。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慈悲成為活生生的、可見的,且在祂內達到高峰。富於慈悲的天父(弗2:4),向梅瑟啟示了自己的聖名:慈悲寬仁,緩於發怒,富於慈愛信實(出34:6),從此祂就不斷在歷史中,以不同方式,給我們顯示祂的神性。「時期一滿」(迦4:4),當一切已按天主的計劃準備就緒,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獨生子來,生於童貞瑪利亞,為決定性地啟示祂對我們的愛。誰看見了耶穌,就是看見了父(參若14:9)。納匝肋人耶穌,以祂的言行和祂整個人[1]來啟示天主的慈悲。
 
2. 要時刻默觀慈悲這奧蹟。那是喜樂、安寧及和平之泉。我們的救恩依靠這奧蹟。慈悲一詞,揭示至聖天主聖三的莫大奧蹟。慈悲,是天主到來與我們相偕的終極和至高行動。慈悲,是存在每人心底的基本定律,能使我們誠摯地看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位兄弟姊妹。慈悲,是把天與人連結起來的橋樑,它打開我們的心,朝向一個永遠都會被愛的希望,縱使我們有罪在身。

3. 我們被召叫去更用心注視慈悲,好使我們更能成為天主在我們生命中行動的有效標記。為此,我宣佈了慈悲特殊禧年,作為教會的特別時刻,讓信徒加強見證,使之更有成果。
聖年將於2015128日聖母無玷始胎節開始。這禮儀慶節重溫天主自人類歷史肇始的行動。亞當、厄娃犯罪以後,天主不願人類沉淪罪惡。於是祂轉向那聖潔、充滿無瑕之愛的瑪利亞(參弗1:4),揀選她作人類救主的母親。面對罪之深重,天主以滿溢的慈悲為報。慈悲常大於罪;天主總願意寬恕;誰也無法給天主的愛設限。在聖母無玷始胎節當日,我將歡欣地開啟聖門。在那一天,聖門將成為慈悲之門;所有經過慈悲之門進來的人,都要經驗天主的愛;天主要施以安慰、寬仁,並注入希望。
 

其後的主日 - 將臨期第三主日,羅馬的主教座堂,即聖若望拉特朗大殿的聖門,將要開啟。其後的數周,其他宗座聖殿的聖門也要開啟。同一主日,我將宣佈,所有地方教會的主教座堂--地方教會的母堂,或選「副座堂」(co-cathedral)或選有特殊意義的另一座聖堂,也會在聖年期間,打開一扇慈悲之門。按本地教長的決定,任何經常接待朝聖者的朝聖地聖堂也可開啟類似的聖門,因為前往這些朝聖地,常是充滿恩寵的時刻,而人們往往在朝聖過程中,找到悔改的途徑。所以,每個地方教會都直接參與和生活出聖年,作為恩寵與靈性更新的特殊時刻。這樣,禧年將同時在羅馬及地方教會慶祝,成為普世教會共融的可見標記。
 
4. 我選擇128日,是由於這日期在近代教會歷史有其豐富意義。事實上,我開啟聖門之日,正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閉幕五十周年。教會深感須要保持這事件的活力。偕同大公會議,教會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大公會議的神長們強烈感受到這是聖神的氣息,須要以更淺易的方式,向當代人講論天主。長久以來把教會封閉如同一座堡壘的牆壁,已被推倒;以新方式傳福音的時期已到。這乃是自始以來的福傳的一新階段。這新方式要求所有基督徒重新承擔,以更大的熱忱和確信,見證自己的信仰。教會自覺有責,要成為天父慈愛親臨世界的活標記。
讓我們重溫在梵二大公會議揭幕時,教宗聖若望廿三世所提出的指導思想,當時他所說動人的話:「如今,基督的新娘渴望用慈悲的良藥,而不是嚴懲的武器……。公教會既在今次大公會議高舉大公真理的火炬,她願顯示自己是眾生的慈母;以耐心、仁慈、受憐憫和良善所驅使,善待她分離的子女。」[2]沿著同一脈絡,真福保祿六世在梵二大公會議閉幕時說:「我們願意指出本屆大公會議的主要宗教特色,就是仁愛……,慈善撒瑪黎雅人的古老故事,正是大公會議的靈修模式……,大公會議掀起對現代人類世界一股親愛和讚賞的浪潮。當然,要譴責錯繆,因為仁愛並不減低真理的要求,但對每一個人,只應勸告、尊重和愛。大公會議要向今日世界公佈的,是鼓勵的藥方,而不是使人氣餒的診斷;是信任的訊息,而不是使人害怕的預告。不單要尊重現代世界的價值,更要推崇他們,承認他們的努力,淨化和祝福他們的願望……。我們必須強調另一點,就是:如此豐富的教導,應指向一個方向:無論任何境況,在各種脆弱和需要中,都要為人類謀福祉。」[3]

教會既為所受的鴻恩而感謝,又感到任重道遠,我們將要全心依恃復活主的大能,跨過聖門,因復活的主常在我們朝聖的旅途上支援我們,扶助我們。願聖神,祂既引領信徒與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工程合作,也給天主子民領路,支持他們,好使他們能瞻仰天主慈悲的面容。[4]

5. 禧年將於20161120日基督君王節慶典閉幕。那一天,在封鎖聖門之際,我們將滿懷著對至聖天主聖三的感恩讚頌,因為天主賜予我們如此特殊恩寵的時刻。我們將教會的生活、全人類,以及整個寰宇,交託予基督君王,祈求祂給我們沛降慈悲,如同朝露,好使人人攜手合作,建設更光明的未來。我多麼渴望未來一年都沉浸於慈悲,好使我們能走出去,給一切男女送上天主的良善寬仁!願慈悲芳香洋溢,遍及所有的人 -- 信徒及遠離的人,成為顯示天國已經臨現我們當中的標記!

6. 「天主理所當然地以慈悲行事,祂尤其以慈悲顯示祂的大能。」[5]聖多瑪斯.亞奎納這句話,指出天主的慈悲是天主全能的記號,而非懦弱的標記。為此緣故,其中一篇古老的集禱經教我們這樣祈禱:「天主,祢的寬恕和憐憫,充分顯示祢的全能……。」[6]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天主經常都是親臨、接近、照顧、神聖和慈悲的那一位。

「緩於發怒又慈悲為懷」,舊約經常用這詞句描述天主的本性。天主在救恩歷史中的許多行動都明確展示天主是慈悲為懷的,因祂常以良善克勝懲罰和毀滅。聖詠以特別方式表達天主的慈悲行徑是何等偉大:「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種愆尤,是祂治癒了你的一切病苦,是祂叫你的性命在死亡中得到保全,是祂用仁慈以及愛情給你作了冠冕」(詠103:3-4)。另一篇聖詠則更明確地講出天主慈悲的標記:「上主為被欺的人作辯護,上主給饑餓的人賜食物,上主使被囚的人得自由。上主開啟瞎子的眼睛,上主使傴僂的人直身,上主愛慕那正義的人。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上主迷惑惡人的道路。」(詠146:7-9)聖詠的作者又說:「祂醫治了心靈破碎的人,也親自包紮了他的傷痕……,上主將謙遜的人扶起,將蠻橫的人貶抑於地。」(詠147:36)簡而言之,天主的慈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真相,從中,天主如同父親,如同母親,由於從心底牽動著他們對兒女的愛,而揭示了自己的慈愛。如果說這愛是「牽腸掛肚的」,並不誇張。這愛從內心深處自然湧流出來,滿懷慈愛與憐憫、寬仁和慈悲。  

7. 「因為祂的仁慈永遠常存。」這重句不斷重複於聖詠136的每句詩節,為述說天主自我啟示的歷史。由於慈悲,舊約的一切事件滿載深邃的救恩意義。由於慈悲,天主與以色列民同在的歷史成為救恩史。聖詠不斷重複「因為祂的仁慈永遠常存」,看來是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幅度,將一切注入愛的永恆奧祕之內。這好像說,不止在歷史,更在永恆之中,人人都常得到天父的慈悲垂視。難怪以色列子民將這篇聖詠列於最重要的慶節詠唱,稱為大哈肋耳(大「阿肋路亞」)。

耶穌受難之前,以這篇慈悲聖詠祈禱。瑪竇福音指出:「耶穌和祂的門徒唱了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瑪26:30)。當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作為祂和祂逾越之祭的永恆紀念時,祂把這啟示的卓越行動,象徵性地置於祂慈悲的光亮中。在慈悲的同一背景下,耶穌意識到這愛的偉大奧蹟要在十字架上完成,於是,耶穌進入了祂的苦難及死亡。知道耶穌曾以這聖詠祈禱,為我們作基督徒的,就更為重要,挑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複以這讚美之詞來祈禱:「因為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參考文獻
[1]參梵二《啟示憲章》4
[2]19621011日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開幕詞:《慈母教會的喜樂》2-3
[3]1965127日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最後大會會期中致詞。
[4]參梵二《啟示憲章》16;《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5
[5]聖多瑪斯.亞奎納(St. Thomas Aquinas1274年),《神學大全》II-IIq.30a.4
[6]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這集禱經可追溯至8世紀《傑拉聖事書》(Gelasian Sacramentary)。

本堂前主任司鐸 - 沈惠民神父蒙主恩召

文稿:主徒會
編修:吳嘉俊
攝影:吳嘉俊

主徒會士沈惠民神父,聖名若翰,於主曆2015年5月20日蒙主恩召,享年88歲。沈神父先後曾在基隆耶穌君王堂、七堵堂、耀漢堂、以及高雄萬福中華聖母堂擔任主任司鐸。祈主恩賜他早升天國,永享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