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行禮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Putting Liturgy Together) - Part 2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行禮的原則 - (續 Part 1)
2. 行禮正如其他藝術形式,提供給想像、價值的投入與採納、以及自由的更大空間。
禮儀中可行與不可行的不同點,正如同藝術與文宣、創作與宣傳的差異。行禮去培養某些特殊的熱心神工、敬禮或意識形態就有違這項原則。

3. 禮儀是準則性的。
這意味著行禮是受到規則約束的藝術,原始希臘文kanon正是這的意義。簡單來說,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現存在的禮儀體系都奠基在此原則上,像行禮如此高度複雜的社會藝術,必須維繫大眾期盼的固定秩序,否則不能算是眾人為共同目標而參與的活動。行禮者必須留意信眾在特殊傳承下所根據的基本準則或規則。傳統基督徒延續四項這些基本準則:1)聖經的準則(正典):包括舊約與新約;2)聖洗誓願的準則:一些天主聖三的信條;3)感恩信仰的準則:感恩經或教會傳統的祈禱;4)那些在禮儀(例如:禮規)以及禮儀之外(例如:包含許多準則的「教會法」)規範信眾生活的教會傳統準則。無論它們在當時是多麼受歡迎,忽略這些準則或規則就有引領信眾走進異類死胡同的風險。

4. 禮儀不去配合文化,而是文化來配合禮儀。
通常人們會聽到相反的論調,以為禮儀必須,而且向來配合所處的文化。果真如此話,當這文化滅亡之後,它的禮儀不就隨之煙消霧散(歷史無從證實),否則就是那現存的禮儀從來就不曾完全配合那已消失的文化。神學上,無法理解忠於耶穌基督福音的禮儀會允許自己完全配合那敵視福音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在信眾不得不削弱、推翻、顛倒那文化以前,禮儀是無所作為的。
因此,禮儀在文化適應過程上必須有別於此。毫無疑問,行禮必然使用在文化中發現的某些形式與象徵。外教成分出現在復活節慶的祝聖聖水池和祝聖新火;部分聖誕節受到冬至時羅馬異教慶祝常勝太陽節所影響。但是福音或教會或禮儀並沒有配合地認同那些文化成分。信眾同化了它們,同時更新它們所表明的不是原先外教人的信息,而是耶穌基督的信息。就此觀點,禮儀將文化成分過濾、改變、保存來配合自己,即便人們仍可嗅出已逝去異教典禮的某些成分,以常勝太陽節為例,卻已是基督徒的聖誕節慶。
看來這是禮儀原則的精神,信眾通常是經過漫長的歲月,以豐盈多樣的方式將文化同化。禮儀並不像人造或抽象的結構的世界語或電腦語言。它是從土裡挖掘出的泥團,由人手所塑造,賦予特殊印記,而且假如人們仍忠信於基督,禮儀就會在基督內散發出神聖的光芒。因此,禮儀比任何文化壽命要長,即便禮儀採用它們。這過程或許能夠監視和察覺,可惜無法被長久地被強迫或阻礙的。

5. 行禮比較類似詞藻華麗的朗誦,而不似科學分析或課堂講座。
行禮並不是演講,它在剛提到的三種演講中比較相似前者,而非後兩種。這意味著行禮是朗讀和宣報,而不是分析或教導。為此,必須莊重、坦率肯定、避免漫談和話家常、不要騷擾或對立信眾、動作高雅簡潔,因為花招和把戲與基督徒和他們的崇拜格格不入。

6. 行禮如同詩詞、修辭和音樂,經常藉由韻律和音階與經文來傳達意義。
行禮這種禮節的語言,遠遠超出字詞和經文。行禮者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行禮必須考量時機和方式。在至聖所內不知所措和手忙腳亂,暗示著毫無頭緒,即便反應再機敏的主禮者也無法粉飾太平。生硬與刻板的舉止同樣糟糕,暗示看到的只比呆板的演練好些。行禮「編導」藝術的謹慎和創意要求得更高。

7. 保持所選擇的禮儀風格。
像羅馬禮這樣特殊的禮儀成語,正如特殊的語言,擁有各自的邏輯和特質。添加外來成語的成分例如拜占庭禮會令人難受,就像自命不凡的作家文章內充滿著外來語。混合外來成分的禮儀,削弱了自己的邏輯和特質,使它像座禮儀博物館,而不是活潑生動的行禮。最好的方式就是採用信眾現行的固有禮儀。

8. 行禮不必同時舉行所有選項。
像羅馬禮這樣特殊的禮儀成語,享有許多世紀的發展,擁有大量常備套件的經文、音樂和禮節。實際上,任何團體都無法一一呈現這些數量過多的常備套件。歷代禮儀學者致力儘可能在一年時間內使用,或許是基於專業考量,凌駕牧靈的需要。西方中世紀時,這過程受到鼓勵,當禮儀逐漸掌握在教士禮儀專家手中,他們需要多樣的常備套件讓信眾看到高品質的禮儀。現代羅馬禮儀因而出現大量不同禮節,特別在其感恩祭典和每日禮讚當中。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乙) - 18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Source: SOLT Liturgy Prep)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1年7月24日

行禮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Putting Liturgy Together) - Part 1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行禮的原則

1. 行禮就像一句話,有許多功能不等的部分。它隸屬於比自己更大的整體。

主禮者就像作者必須熟諳語言中許多不同部分的性質與功能,必須了解行禮的各個部分和的功能。禮儀既不是獨立的柱石也不是同聲的單音,而是由不同人齊奏的演奏會。在特殊禮儀成語中,組合這些不同部分成為禮節的文法與措詞。基督徒的禮節大體相同,運作上各異其趣,因而出現如敘利亞、拜占庭、埃及、高盧和羅馬等不同的禮儀成語。不同禮儀傳統的比較研究就是探討共通禮儀語言中的方言研究,經常有其獨到的眼光。

以下為行禮中主要有聲的部分:

(1).祈禱:

祈求的祈禱:如集禱經、獻禮經、領主後經。

信友的祈禱:如重複出現的串經禱文。

讚頌的祈禱:如自由韻律(調)的復活宣報,富於辭藻,有如詩詞。

懺悔的祈禱:主祭於領受聖體時,明認自己不堪當的私人祈禱。從不會高聲嚷嚷。

感恩的祈禱:感恩經中主祭祝聖聖體聖血的禱文是最重要的。這祈禱已成為感恩─紀念的宣報吟誦,僅適合主祭單獨誦唸。

(2).歡呼:

例如:「我們傳報祢的聖死…」、阿肋路亞和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這些簡短易於背誦的對話機會,經常給予信眾與主祭、執事、讀經員、領唱員與合唱團互動的機會。

(3).讚頌歌:

自由旋律(調)的,例如:聖經中的聖歌、聖聖聖、和光榮頌;有韻律的,例如:繼抒曲、誦讀中的讚主詩等等。自由調的詩歌,尤其那些較長的,若沒有領唱員或合唱團的協助,信眾是無法唱和的。

(4).聖詠:

主要出現在每日頌禱,也出現在進堂、準備禮品、領主/共融的遊行中,和兩讀經中具有默想的聖詠,以及福音前的阿肋路亞的聖詠。信眾詠唱自由調的聖詠也會遭遇詠唱詩歌同樣的困難。因此,傳統將簡短的答唱詠結合聖詠,信眾可在領唱員或合唱團所唱的詩節中覆誦它們,有如歡呼。

(5).讀經:

感恩禮儀或每日頌禱中的讀經一向使用天主聖言,有時採用近似天主聖言由教會批准的作品,禮儀基本上是聖言的慶典,除此無他。

(6).祝福與祝聖:

以這些優雅的姿勢與禱詞來提醒信眾,天主是萬善的根源。信眾明瞭使事與物成為聖潔的,既不是禮儀也不是牧職人員。是神聖的創造者成聖這些事物和人物等所有受造物。所有信眾及它的牧職人員所作的,就是在適宜的場合中,以最認真的方式來發現並宣報這神聖性。

(7).邀請、對話、答覆、致候:

這些固定的語言格式是公開信仰活動所必須的。

(8).遣送:

原先有許多遣送禮,特別在感恩祭典中,形式複雜而且冗長。大部分出現在聖道禮結束時,在大家的祈禱、祝福中,慕道者、懺悔者、「附魔者」分組依序離去,是信眾牧靈關懷的記號,因為每組尚未有資格參與感恩盛宴。拉丁教會認為這些遣送禮相當重要,以至於稱整個感恩禮節為彌撒,意即遣送。

羅馬禮於1972年所出版的成人入教禮中,重新恢復慕道者的遣送禮。然而並沒有規定特殊的遣送步驟,傳統提醒必須發展合乎人情的禮節來進行。

(9).串經禱文:

那些有長有短的重複簡單的祈求或禱詞。它們出現在每日頌禱和感恩祭典中,也出現在不同的遊行之中。

(10).講經:

這些是主禮在行禮中重述福音並提示要點的創作時機。

講經必須感受到是行禮的一部分,而非超脫其外。講經不能與聖言和聖事脫節,而是合為一體。為此,談及聖言時不以學術方式,而是像主一樣使用故事、記號、象徵、想像。這些溝通的模式與禮儀相稱,使聖言活絡起來。講經並非宗教、政治或熱心的談話。它是禮儀不可或缺的,受到禮儀法和原則所約束。


以下為行禮中主要非語言的部分:

(1).靜默:

這並不是遇到狀況時那種尷尬、呆滯、無法掌握、使眾人無所適從的無聲。行禮中的靜默是存心、含蓄和節制的,信眾以整體肅靜來顯示那無法言傳的事物。這類靜默會出現在唸得好的讀經之後、精采的講經之後、領聖體時和結束後、以及當靜默似乎較言語或音樂更能表達的無法預期的時機。這類靜默不會打斷行禮的旋律,而是旋律主要部分。

(2).遊行:

一起行動是種感染性的經驗,遊行更是如此,因為可在節奏和同步上看出來團結。秘訣要協調行動、語言和音樂的韻律是簡單可重複的,就培養出參與不必看書籍和各種印刷資料。不論懺悔或慶祝的遊行,正如大家常見的一般遊行、花車遊行、甚至靈車遊行也都需要禮節和藝術氣息。多數聖堂的遊行常常散漫無序、毫無章法、缺乏管理、沒有旋律,頂多實用而已,不符合優良遊行的要求。

(3).姿勢:

這些是信眾溝通的肢體語言。它們應自然和恰當,避免看來怪異、矯揉造作、過分計較或單調無聊。

(4).聲音:

並不是所有聲音都是語言。花腔式聖歌(按:一字對多個音)是純粹豪華的旋律,重點不在於字,優美的樂器音樂和編組的鐘聲也是如此。非語言的聲音是行禮中經常被忽略的要件。它協助減少牧職和信眾在行禮中嘮叨囉嗦,他們以為行禮是禮書上的文字,因而慶典要求不斷地說話。

(5).記號:

禮儀既不是觀賞的舞台劇,也不是禮儀職務的個人脫口秀,而是參與者唱作出來的整體事件。禮儀職務在信眾中的言行舉止需要大眾的認可。他們不可裝腔作勢、誇大浮華;也不該漫不經心或錙銖必較、大言不慚或自視甚高。他們一舉一動必須與信眾融入整個慶典中。他們的高貴自然、簡單優雅、經過自我鍛鍊的肢體動作,加上個人特有氣質,能使信眾感受到尊重,及優質的待遇。禮儀職務有如禪宗大師,應像一杯晶瑩剔透的水,蘊育生命卻「毫不起眼」

(6).味道:

人多聚集的地方,經長期使用後,就會產生出特殊的氣味,人類嗅覺正如其他感官具有溝通的功能。改變平常熟悉的氣味,例如聖誕節充滿常青樹的房間,通常是種強而有力不需文字的溝通。它將空間和時間與平常區隔出來,有時也深深地轉變了觀念和期待。罐裝或瓶裝的香味商品最了解這些,並從中獲取利潤。禮儀同樣了解這點,這就是為何使用焚香和香味聖油,加上百合花和常青樹,向信眾說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重要性。

(7).接觸:

傳統上,行禮也十分重視人類的觸覺。人類的手、擁抱、沐浴和身體傅油等的接觸,都說明信眾對事物與人的信任,以及相信人類與神聖氛圍所建構的交流。因為無言的觸摸非常絕妙,暴露在模稜兩可之中,這模稜兩可能擺脫語言和文字的霸道枷鎖,卻簡單地保存了期待。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乙) - 17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Source: SOLT Liturgy Prep)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1年7月18日

一般行禮通則 – Part 2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7. 禮儀是反結構的。
行禮是神與人溝通的複雜模式,必然採用人類表達的所有元素,卻容易忽略或忘記行禮就像一般禮節,會削弱或顛覆它所採用的結構。這並不是因為它類似反結構的福音,而是因為歷代的人類智慧識破了結構的僵化,放任行事會變得暴虐無道或分崩離析。若無法經常削弱、顛覆、或逆轉繁文縟節的官僚系統和它們的部會結構,自然就會形成鐵石心腸的暴君和暴政。雖然可用暴力革命來解決,卻又會損及整個社會組織。或是以較溫馴和恰當的諷刺和揶揄方式來解決,就像在古羅馬的農神節(12月17日前後的收穫節)或愚人節利用翻轉社會的組織結構,在明訂的保護時刻,貴族成了賤民,允許某種的自由放任和健康混沌。任由它們「各歸其類」之後,再恢復它的必要結構,這有助於社會團體。人類似乎學得我們雖然無法避免官僚系統及其部會,卻可以不需要暴君和暴政的智慧。禮節和禮儀的反結構並不是去摧毀,而是更新社會的結構,況且它不是為自己,而是協助社會的福祉。

求助古禮是達到禮節和行禮反結構的重要方式之一(見行禮通則2)。擬古復古並非過時;它屬於人類歷史,正如無意識屬於人類心靈一般。訴諸古禮是釋放記憶中無法辨識的寶庫,它威力的巨大會大到難以掌握。它強大的影響力並不亞於為了社會生存削弱、顛覆、逆轉人類結構所帶來的危險。行禮為了展現這項威力而存在,並為了整個世界福祉將它帶入濃厚的炙熱高點。為此,禮儀特別抵制為適應當代文化所做的改變(見行禮通則1),這樣就無異於全國家長和教師協會(PTA)的會議或政治黨員會議。同樣理由,不應仿效其他人輕易地打發那些追求拉丁文或官方英文的人士。不該被忘掉,基督徒的崇拜是深植於紀念(anamnesis)、回憶。它為了掀開信眾對奧蹟、聖言、人物和善行的記憶能力,必然引領風騷,並對那些抵制它的勢力,如拒絕接受逐漸被削弱、顛覆、逆轉的死亡與黑暗勢力,施以法術。

8. 行禮的首尾經常出現違規和增添。
致候禮與遣送禮是行禮中「柔軟」的部分,經常發生慌張失措和臨時湊合。行禮專家和教會領導者似乎正為了這個緣故,趁此良機添加許多元素,卻危及到整個行禮。拜占庭教會過去在感恩祭典的開始,調動了準備禮物(the prothesis)和信友禱詞(大或和平禱詞the Irenike or Great Synapte litany),留下的空隙就被扭曲成熱心敬禮。羅馬教會過去在感恩祭典的首尾,加上牧職準備禮(舊式「祭台前祈禱」),像光榮頌詩歌,取自若望福音序言的舊式「最後福音」,以及現代教宗所頒布「聖良祈禱」和其他事項,用以對抗十九世紀末共濟會(Masonic)對歐洲天主教的影響。梵二雖然已經剔除最後兩項,但是在牧靈與行禮上,留下的前者現在被移置為「懺悔禮」的標準禮節加上光榮頌,持續地混淆羅馬禮進堂式的對稱均勻。

9. 主日的禮儀從開始到結束綜合了不同的儀式,而不是單一的禮節。
將感恩祭典視為主日得遵守的唯一要務,這概念離現代並不久遠。在許多堂區的記憶中,即便美國,除了主日的感恩祭典之外,至少維持慶祝每日禮讚某些部分的傳統,特別是晚禱。這遺跡至少反映出感恩祭典是深植在天主聖言隆重的慶典中,特別是在道/聖言成肉身從死中復活當天。當天的感恩祭典被視為整週的重點形式和意義,但絕不是唯一的,它是救贖工程在時空中的整個象徵圖像。有點自相矛盾,梵二大公會議似乎除了增加了聖道禮的第三篇讀經外,並沒有將所強調的聖言尊貴帶入禮儀改革。至於每日禮讚,大公會議改革只顧及牧職人員日課的革新,並未帶進信眾的公共祈禱領域。因此對整個主日以及感恩祭典是當天盛大慶祝聖言的看法,對福傳、教理講授、和教會健全制度上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因為基督徒最根本的慶祝日是主日,信眾以行禮聆聽的方式沉浸在復活的聖言中,並以象徵聖事的方式分享生命之糧和救恩之杯。

10. 禮儀基本上是禮節,而不是祈禱。
不是所有祈禱都屬禮儀,但是禮節總是包含祈禱,又不會被限縮在這種溝通方式而已。禮節不只是行禮風俗。它可說是基督徒的全部生活風格,在特殊的崇拜中、在教會法典中、在精修和隱修院的結構中、在牧靈宣報和教理講授中、在特殊的神學反省中,比比皆是,俯拾可得。禮儀具體呈現這些禮節,使各個不同風格的教會團體也都能使用。行禮各個部分表現的已經超出純粹的祈禱格式。信經與講經/道不是祈禱,而是吟誦演講;聖聖聖與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不是祈禱,而是歡呼喝采;讀經與福音不是祈禱,而是宣報。傳統上,羅馬感恩禮節中只有三組的公共祈禱:三個「請大家祈禱(註:集禱經、獻禮經以及領聖體後經)」,信友禱詞,和感恩經。至於其他的祈禱屬於次要和私人性質,各有所長。

11. 信眾參禮不只是個人的聚集,更是各項職務合作互動。
這些職務等級包含慕道者、輔理者、懺悔者、執事、受洗的信徒、司鐸和主教。各個群組在行禮和行禮以外,協助整個信眾團體臻至圓滿。基督徒根據他們與福音的關係來分組,因而信眾各司其職、各盡其位。藉由彼此分享見證、神恩、義務、和風格,在教會的和好牧職上多采多姿。福傳藝術的重點是能在行禮和行禮以外都能分辨,尊重和合作各種組織的恩典,教會藉著整合天主恩寵,化育眾生。

12. 主日信徒行禮的主要針對世界,自己福傳的對象。
信眾主日行禮不是為滿足自己。行禮並不是為信眾辦桌酒宴。它是為了世界的生活,而公開聚眾。它也不是與世界對話,因為對方經常興致索然,對話反成了教會的獨白。行禮假定了聚眾所處的世界,它雖然不屬於「這世界」,卻在基督的天主庇佑下生活在其中,成為救贖的代理人。從這角度下,行禮信眾是天主所中悅的更生世界,並非像被治療的病人,而是忠貞主動的代理人,為了自己重生與天主合作。在行禮中所見證到就是世界所經歷的,正如創造與救贖世界的天主所願見到的世界。行禮改變世界並且影響它的核心,因為世界的微恙與治癒交織結合在一起。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乙) 16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Source: SOLT Liturgy Prep)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1年7月10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乙) 15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Source: SOLT Liturgy Prep)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乙)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2021年7月3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 Sunday Gospel reflection with Fr. William Grimm


(Source: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中文字幕的設定方法]: 1. 點選畫面右下角的齒輪 (設定) 2. 點選 字幕(1) 3. 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4. 再次點選 英文(自動產生) 5. 點選 自動翻譯 6. 點選 中文 (繁體)  7. 然後 播放。

一般行禮通則 – Part 1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1. 行禮的保守與抗拒改變的特性,是因為信眾以不同方式參與這種綜合行為。

大家經常錯怪行禮的保守是來自教會維持現狀的守舊本質。不論整個教會是否果真如此(其實並非如此),行禮依舊是保守並且抗拒改變。這多由於社會因素多過神學理由的緣故。那些遊戲玩家與運動隊伍的領隊都知道,團體行為若有所改變,會危及到參與感。像行禮這類的禮節系統也會改變的,當然,這些恰當改變的結果是經過那些創造並且經年累月應用它們的人們。由於這種改變來自參與者,反而強化參與感,並未減損它,況且改變的過程相當細微,難以辨識出來。禮節系統會抗拒那些外在更動得太快又太多的改變。

2. 行禮在宗教色彩極濃厚節期,往往會保存古典的結構。

這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通則,與神學的認知毫無關連,卻與參禮者的宗教敏感度息息相關。安當‧鮑姆斯達(Anton Baumstark)首先發現這通則,他指出羅馬主受難日所依循的禮節中有這個例子。在宗教情操高潮的這一天,羅馬禮維持古制,除了主日外,不舉行感恩祭典。直到今日的聖週五的禮節,包括了聖道禮、古羅馬「信友禱詞」的隆重禮,以及在共融禮恭領所保存的聖體,這些古禮卻與後來加入的朝拜十字聖架禮格格不入。其他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衛理公會在特殊的日子有時會使用衛斯理的「盟約禮拜」,路得宗會採用路得的「德意志彌撒」。

3. 猶太人和基督徒行禮中純樸的聖詠,經過譜曲後就逐漸萎縮凋零。

許多世紀以來,聖詠是禮儀中唯一的讚美詩,行禮被視作單單慶祝在經文和道成肉身的天主聖言。禮儀不是聖經的養子,而是聖經的家。音樂的過度膨脹,正如其他的過而不當,造成了聖經與禮儀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問題的癥結。

4. 羅馬禮除了每日禮讚之外,向來抵制韻律的讚美詩。

羅馬感恩祭典除了晚近出現了許多韻律的繼抒詠外,不曾使用韻律的詩歌。雖然現在它們常常出現在感恩禮儀中,尤其在北歐文化,擁有著許多非羅馬源頭的韻律詩歌傳統,但是在羅馬禮的感恩經書中,像聖詠這種古老的答唱格式仍然是卓越的規範。不幸地,除了讀經間的默想聖詠外,當代的英文譯本很難遵循這種羅馬傳統。

5. 禮節的行動藝術衰退以後,祈禱與音樂的聲音藝術也隨著改變和消失。

這項通則認為行動與聲音的韻律與心理/社會有關,不過行動的韻律仍優先於聲音的韻律。這將有助我們細想信眾受到跪凳拘束,無法動彈,也波及到原本不拘泥形式,可自行發展的行禮言辭(祈禱和宣講的形式)與音樂。行禮言辭不再引導信眾邁向共同客觀目標;反倒針對在座者的演講,人們各自才有閒暇去沉思。行禮音樂成為信眾欣賞聆聽的音樂套件,純熟的創作與表演掩蓋了經文的意義;它不再是可笙歌起舞,簡單旋律的「遊行」樂曲,而是純粹聆聽的音樂。

6. 因為禮儀職務有服務功能,它的存在視需要而定。

禮儀職務是為服務信眾的需要而祝聖、佈達或量身打造。禮儀職務既不是榮譽的表揚,更不能不考量需要而增設。但是這項通則的含義更廣,因為禮儀職務所提供的服務遠超過它在行禮的特殊功能。例如,當讀經員在信眾當中讀經,他或她要超越在讀經台上和大庭廣眾對信眾的服務,成為天主聖言的活生生例子。讀經員不只公開地誦讀聖經,而是信眾的聖言見證人。

因此,不論執行的何種禮儀職務,在服務品質上,他或她「成為」信眾的具體象徵。這些全年開放給成員的職務,是以個人的方式來表達信眾的服務特性。禮儀職務落實在他們的服務和生活中。不能將禮儀職務的服務與生活的品質分開,而危害到信眾。信眾沒有受到好好的服務,若有十位著裝的讀經員卻唸不好兩篇讀經,若有四位領唱員卻無法唱好歌詠,若有十二位過於傲慢的執事,無法服務或太過懶惰無意學習,若有主禮者卻不懂得主持。

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是不會藉由祝聖、佈達或量身打造而自動完成。它是在恩寵化育下,藉著持續祈禱、反省、自律、以及忠於職守而達成。這種高規格的紀律要求並不亞於眾人對於音樂家、學者、舞者和運動員的訓練要求。由於這個緣故,教會經常訴諸主教的自律來論及主教與他的團體(教區)有如不可泯滅的婚姻關係。這樣看來,現行越來越盛行的作法,牽強地被稱為主教連續多配偶制度,以及屆齡退休的強制制度,就不得不削弱主教職務的具體象徵,而強調它的功能。將主教牧職婚配的類比典範從服務信眾轉移到地方官僚典範的行政作業,令人遺憾。

基本上,禮儀職務是為了服務,這已經假設了禮儀職務員不僅看似,而且實際是整個教會共融服務的僕人。依聖保祿的說法,如果基督奧體就是在基督內的天人婚姻,那麼它就是在基督內執行萬物與天主和好的偉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