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

一般行禮通則 – Part 2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7. 禮儀是反結構的。
行禮是神與人溝通的複雜模式,必然採用人類表達的所有元素,卻容易忽略或忘記行禮就像一般禮節,會削弱或顛覆它所採用的結構。這並不是因為它類似反結構的福音,而是因為歷代的人類智慧識破了結構的僵化,放任行事會變得暴虐無道或分崩離析。若無法經常削弱、顛覆、或逆轉繁文縟節的官僚系統和它們的部會結構,自然就會形成鐵石心腸的暴君和暴政。雖然可用暴力革命來解決,卻又會損及整個社會組織。或是以較溫馴和恰當的諷刺和揶揄方式來解決,就像在古羅馬的農神節(12月17日前後的收穫節)或愚人節利用翻轉社會的組織結構,在明訂的保護時刻,貴族成了賤民,允許某種的自由放任和健康混沌。任由它們「各歸其類」之後,再恢復它的必要結構,這有助於社會團體。人類似乎學得我們雖然無法避免官僚系統及其部會,卻可以不需要暴君和暴政的智慧。禮節和禮儀的反結構並不是去摧毀,而是更新社會的結構,況且它不是為自己,而是協助社會的福祉。

求助古禮是達到禮節和行禮反結構的重要方式之一(見行禮通則2)。擬古復古並非過時;它屬於人類歷史,正如無意識屬於人類心靈一般。訴諸古禮是釋放記憶中無法辨識的寶庫,它威力的巨大會大到難以掌握。它強大的影響力並不亞於為了社會生存削弱、顛覆、逆轉人類結構所帶來的危險。行禮為了展現這項威力而存在,並為了整個世界福祉將它帶入濃厚的炙熱高點。為此,禮儀特別抵制為適應當代文化所做的改變(見行禮通則1),這樣就無異於全國家長和教師協會(PTA)的會議或政治黨員會議。同樣理由,不應仿效其他人輕易地打發那些追求拉丁文或官方英文的人士。不該被忘掉,基督徒的崇拜是深植於紀念(anamnesis)、回憶。它為了掀開信眾對奧蹟、聖言、人物和善行的記憶能力,必然引領風騷,並對那些抵制它的勢力,如拒絕接受逐漸被削弱、顛覆、逆轉的死亡與黑暗勢力,施以法術。

8. 行禮的首尾經常出現違規和增添。
致候禮與遣送禮是行禮中「柔軟」的部分,經常發生慌張失措和臨時湊合。行禮專家和教會領導者似乎正為了這個緣故,趁此良機添加許多元素,卻危及到整個行禮。拜占庭教會過去在感恩祭典的開始,調動了準備禮物(the prothesis)和信友禱詞(大或和平禱詞the Irenike or Great Synapte litany),留下的空隙就被扭曲成熱心敬禮。羅馬教會過去在感恩祭典的首尾,加上牧職準備禮(舊式「祭台前祈禱」),像光榮頌詩歌,取自若望福音序言的舊式「最後福音」,以及現代教宗所頒布「聖良祈禱」和其他事項,用以對抗十九世紀末共濟會(Masonic)對歐洲天主教的影響。梵二雖然已經剔除最後兩項,但是在牧靈與行禮上,留下的前者現在被移置為「懺悔禮」的標準禮節加上光榮頌,持續地混淆羅馬禮進堂式的對稱均勻。

9. 主日的禮儀從開始到結束綜合了不同的儀式,而不是單一的禮節。
將感恩祭典視為主日得遵守的唯一要務,這概念離現代並不久遠。在許多堂區的記憶中,即便美國,除了主日的感恩祭典之外,至少維持慶祝每日禮讚某些部分的傳統,特別是晚禱。這遺跡至少反映出感恩祭典是深植在天主聖言隆重的慶典中,特別是在道/聖言成肉身從死中復活當天。當天的感恩祭典被視為整週的重點形式和意義,但絕不是唯一的,它是救贖工程在時空中的整個象徵圖像。有點自相矛盾,梵二大公會議似乎除了增加了聖道禮的第三篇讀經外,並沒有將所強調的聖言尊貴帶入禮儀改革。至於每日禮讚,大公會議改革只顧及牧職人員日課的革新,並未帶進信眾的公共祈禱領域。因此對整個主日以及感恩祭典是當天盛大慶祝聖言的看法,對福傳、教理講授、和教會健全制度上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因為基督徒最根本的慶祝日是主日,信眾以行禮聆聽的方式沉浸在復活的聖言中,並以象徵聖事的方式分享生命之糧和救恩之杯。

10. 禮儀基本上是禮節,而不是祈禱。
不是所有祈禱都屬禮儀,但是禮節總是包含祈禱,又不會被限縮在這種溝通方式而已。禮節不只是行禮風俗。它可說是基督徒的全部生活風格,在特殊的崇拜中、在教會法典中、在精修和隱修院的結構中、在牧靈宣報和教理講授中、在特殊的神學反省中,比比皆是,俯拾可得。禮儀具體呈現這些禮節,使各個不同風格的教會團體也都能使用。行禮各個部分表現的已經超出純粹的祈禱格式。信經與講經/道不是祈禱,而是吟誦演講;聖聖聖與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不是祈禱,而是歡呼喝采;讀經與福音不是祈禱,而是宣報。傳統上,羅馬感恩禮節中只有三組的公共祈禱:三個「請大家祈禱(註:集禱經、獻禮經以及領聖體後經)」,信友禱詞,和感恩經。至於其他的祈禱屬於次要和私人性質,各有所長。

11. 信眾參禮不只是個人的聚集,更是各項職務合作互動。
這些職務等級包含慕道者、輔理者、懺悔者、執事、受洗的信徒、司鐸和主教。各個群組在行禮和行禮以外,協助整個信眾團體臻至圓滿。基督徒根據他們與福音的關係來分組,因而信眾各司其職、各盡其位。藉由彼此分享見證、神恩、義務、和風格,在教會的和好牧職上多采多姿。福傳藝術的重點是能在行禮和行禮以外都能分辨,尊重和合作各種組織的恩典,教會藉著整合天主恩寵,化育眾生。

12. 主日信徒行禮的主要針對世界,自己福傳的對象。
信眾主日行禮不是為滿足自己。行禮並不是為信眾辦桌酒宴。它是為了世界的生活,而公開聚眾。它也不是與世界對話,因為對方經常興致索然,對話反成了教會的獨白。行禮假定了聚眾所處的世界,它雖然不屬於「這世界」,卻在基督的天主庇佑下生活在其中,成為救贖的代理人。從這角度下,行禮信眾是天主所中悅的更生世界,並非像被治療的病人,而是忠貞主動的代理人,為了自己重生與天主合作。在行禮中所見證到就是世界所經歷的,正如創造與救贖世界的天主所願見到的世界。行禮改變世界並且影響它的核心,因為世界的微恙與治癒交織結合在一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