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

還認得出照片中的修女嗎?


[Photos' source:Apostle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09/23 聖碧岳‧庇特來(司鐸)St. Pio of Pietrelcina

[資料來源:http://catholic-dlc.org.hk]

碧岳神父,俗名方濟傅佐尼,1887年5月25日生於貝內文托(Benevento)教區的彼埃特里支那(Pietrelcina)。1903年1月6日進入嘉布遣小兄弟會當修士,1910年8月10日在貝內文托主教座堂被祝聖為司鐸。1916年7月28日到加爾加諾(Gargano)的聖若望‧羅敦多(San Giovanni Rotondo),直到1968年9月23日去世。

1918年9月20日星期五早上,當他在老舊的小堂,對著詠經席的苦像祈禱時,得到印上五傷的恩典,這些傷口半個世紀之久,都會裂開並流血。碧岳終其一生,專心履行司鐸職務,他成立了多個「祈禱會」,開辦了一所現代化醫院,命名為「解除痛苦之家」。於1999年5月2日,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真福,並於2002年6月16日,由同一位教宗宣布為聖人。

修會生活分享 ─ 安多尼神父: 奉獻修會生活:改變中的典範(Diarmuid O'Murchu 2005)0.1


[資料來源:麥安泰 神父 部落格]

序言 1960年,天主教修會會士的人數超過一百三十萬名。過了四十年,到了2000年,人數已滑落到九十萬名。 1970年至1980年之間,觀察家們認為這只是西方白人世界的現象,尚不至於影響到其他三分之二的世界。甚至有人大膽預測,南半球所增加的會士可以填補西方聖召的衰退,而且...修會生活分享 ─ 安多尼神父: 奉獻修會生活:改變中的典範(Diarmuid O'Murchu 2005)0.1: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乙年)2018.09.23



瑪利諾會  甘偉霖神父  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

我們完全理解門徒們所爭論的內容。我們人生中的很多時候都在尋找高位、捍衛自己的地位,並為失去地位而哀傷。

Hildegard von Bingen - Music and Visions

[資訊提供:劉貞君 姊妹]

賀德佳自然療法




賀德佳之維持人類健康的六大黃金原則:

❈ 正確呼吸乾淨的空氣
❈ 潔淨的水與營養的食物
❈ 睡眠與清醒維持平衡
❈ 均衡的活動與休息
❈ 恰當的排泄與排毒
❈ 轉化不合中道的七情六慾(修德養性)

德國聖賀德佳榮列聖師六周年在台慶祝音樂饗宴 - 2018.10.07 - 10.14

如同耶穌的肉身來自聖神,由聖母馬利亞所生;教會頌揚天主的歌聲,是天堂和諧的迴響,頌揚的歌聲也來自聖神。

身體是靈魂的外衣,而靈魂將生命給予了人聲。因此,身體得讓人聲與靈魂和諧地共振,在讚頌上主之際,往上提升。…

當人類聆聽歌曲時,會情不自禁深緩地呼吸,並且嘆息。這提醒…,我們的靈魂來自於天上的和諧,思議至此,我們得意識到,靈魂內攜帶著音樂,因此,聖詠中有這個邀約:讓我們彈奏七弦琴,歌頌上主,彈奏十弦豎琴,讚美天主上主。 ─ 聖賀德佳


聖賀德佳的音樂
現代的女性音樂家不少,但是百年以前,能留名傳世的女性音樂家就不普遍,聖賀德佳是史上頭幾位被記載的女作曲家。巴赫、貝多芬、華格納各代表了德國音樂不同時期的頂峰,然而中世紀最有創造力的音樂家則是賀德佳,跳躍流動、情感豐沛的樂聲旋律在葛利果聖歌時代更獨樹一格。

賀德佳音樂作品屬於上述第二類的主題:為感恩祭典的禮儀而創作,共作有77首歌詠收錄在《Symphonia armonie celestium revelationum上天啟示的和諧旋律》中,及一部小歌劇《Ordo Virtutum力量之戲》。她表示這些樂曲直接源自她的神視,她自己不過是神聖之道的容器和出口。她比喻自己潮起潮落般的音樂,恰如「飄浮在天主呼吸中的輕羽A feather on the breath of God」。

音樂在賀德佳的生活、神學、人學與宇宙學中,佔了核心的地位,她將音樂當成語言,用來歌頌天主─祂創世的歷史、道成肉身的奧蹟,甚至整個宇宙。她的音樂作品的關鍵字是:交響樂、和諧與樂音。音樂對她來說是取自天堂的和諧和喜樂,音樂之所以如此崇高,是因為它是聲音─能夠與那最高的聲音相接繫。賀德佳修女說:「若是少了音樂,語詞只是空殼;詞語是身體,音樂卻是靈魂。」類似格林多前書所說的「如果沒有愛,鈸的響聲只是響,成了沒有靈魂的音樂。」她將靈魂看作是音樂,如一首交響樂般,交響樂對她而言象徵人類靈魂找到內在秩序,即內在矛盾的力量歸於統一,導向和諧,賀德佳的音樂表達了人類尋求生命的的終極目標─和諧、合一的努力,對十二世紀的賀德佳而言,這圓滿與合一肯定來自天主本身。人類想要找到合一與圓滿,一定要把生命之錨拋向正確之地,而那正確之地,就是天主。賀德佳的音樂之所以擁有療效,原因在此。她的音樂療癒人類,因為這音樂中介一條通往救贖的道路,最終歸向天主,賀德佳要透過音樂,傳達出救恩福音。

2018年9月19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乙年)2018.09.02

瑪利諾會  甘偉霖神父  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

那些風俗習慣一點沒錯。但當我們用一些特殊的習慣來衡量他人──甚至我們自己──的信仰時,問題出現了。因為耶穌的門徒們沒有遵守某些習俗,法利塞人就假定祂是一個沒有真信仰的人。

[影音來源:UCAN - 天亞社]


聖經格式與文體在信仰下的反省 - 麥安泰 神父 作品

(作者:安多尼 神父) --> 麥安泰 神父
創作日期:2016/09/07

安多尼神父 部落格:
http://maiantai.blogspot.com

新約聖經是在耶穌基督復活的角度下,開始做文章。如果能夠參悟,從這裡出發,這是我們讀經的宿命,別無他法!讀了幾十年的聖經,誰不曉得。

其實這是大學問,否則基督教所謂的歷史中的耶穌,或天主教堅持的聖經真實性的種種討論,都只是空中樓閣,毫無基礎。

有了這預設的信仰,才能夠看到福音的美!對猶太人,瑪竇用圓滿舊約來闡明耶穌。對外邦人,路加用取代舊約來講述耶穌。想像,你是汽車銷售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理所當然。但是卻常是加油添醋,或對其他車輛褒貶不一。

車商知道他們其實在賣引擎,假設我賣的是飛機渦輪引擎,我這推銷員可以吹得天花亂墜,就為了銷售車輛。因此,到底是賣引擎呢?還是車子?好像都是,但由於車子的車體鈑金,內部的電子控管,和裝潢等等,其他車子也有,重點還是在引擎。類比我們的福音,重點在於宣布耶穌的復活,因此其他都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就出現不同的福音,如果忘了復活的基督,其他的裝飾也就無意義了!

當我們說福音是做文章,專指聖史們為推銷/宣傳耶穌的復活而編纂,並不認為這樣的創作是虛構的。當我們欣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這兩者在文體上迥然不同,卻都屬真。前者為我們記述一個歷史真相,對時事人物有所針貶,是否符合事實。我們現在會存疑,因為其中已經含有「正統」的預設;後者是小說,以歷史的事件來呈現作者的好惡,與事實也有些差距。在在證明他們也都是創作的文體,我們並不在意是否虛構。況且,我記得大二通識應用文課,教我們如何寫書信,公函等等。我們模仿這些格式去寫作和創作,但不能因此說我寫的家書是假的,是虛構的。我們之所以判定福音為真,是相信他們所透露的逾越奧蹟。至於所用的格式,或載具都是為了服務這奧蹟。

有了這些預防針,我們就可大膽地進入解經學的廟堂。見到聖經學者以不同的方法去闡釋,就不會掉進無底洞,不知所措。

我以前在萬福堂時,曾受到文化人類學批判的影響,現在有空,比較從文學的角度去探討,即便有時因立場不同,常有衝突,或甚相反。總之,殊途同歸,為使福音更有可信度而已。但是信仰卻不是我或這些聖經分析可以給的,是天主的恩寵。

打個比方,因為證實是按照某種創作格式而來,為使耶穌的人性更凸顯,因此結論耶穌出生和幼年的記載是杜撰的。我不會做這樣的結論,即便文學型態的格式,即便是希臘中等文學的寫作文體技巧,我認為這些格式和文體都是真的,它們所載的內容也是真的。格式和文體既不同證明耶穌,也無法否定耶穌。這是兩個層次。

正如有人幫我寫傳記,是無法證明我的存在,或不存在。我們只能從傳記中,說他文章寫得很真,沒有矛盾,或文章充滿太多揣測。至於相不相信有這個人,是另外一個層次。

寫偉人聖人傳記也都有一定的格式,追本溯源,至於內容是否真確,或是確有其人,則又是另一回事。那耶穌誕生和幼年故事,瑪竇和路加由於對象不同,以族譜為例,瑪竇追溯到亞巴郎,以色列人祖先;路加面對外邦人,則追溯到亞當。基本上,這是格式的用法,來凸顯耶穌的天人根源,兩者都各出奇招,功成圓滿,並不有損耶穌基督降生奧蹟。

有如科舉制度的八股文,這是門檻,真槍實彈還是應試者的才華。至於內容的真偽,則由考官評鑑了。就拿真福來說,真福的格式是猶太智慧傳統,在谷木蘭書卷也有類似記載,到了瑪竇手中,耶穌如同梅瑟在山上宣布十誡一般,令猶太人心悅誠服;在路加則省了調書袋,反而以二分的手法加深記憶。然而,智慧傳統在福音的作者手中,不再只是別於世人的智慧之語,而是指向耶穌所宣報的天國,是耶穌基督本人。回到聖經傳統,人要像神一般,愛及慈悲。不能因為格式,而貶低了內容的真偽。更不因格式的創造手法,而斷定虛構假造,否定耶穌的存在。那是兩個不同層次。

我們手邊的格式,幾手轉載編輯,是否是耶穌說得,已經無法可考,似乎也不是信仰的重點。我們不因此而否定這種創造作假,而是欣賞這創作是否達到目的──宣報耶穌的逾越奧蹟。

至於到底福音上所陳述在歷史中的耶穌有多麼精準,或真實,這是解經專家功力的展現。至於這「歷史的耶穌」和兩千年前出現的「耶穌本人」,和過去現在未來的「復活基督」,以及「經上的耶穌」,彼此間的關係,就得靠讀者自己的信仰去調適。

教宗公開接見:信靠耶穌的慈悲,別創出一個“靠自己”的信仰 07/09/2016,上述是中文標題,但有的英文標題下「天主派遣祂的兒子對罪人慈悲,而非處罰」。可見,福音的差異,也是因人而異!人人關注的不同!這等於解釋了為何四部福音所描述的歷史的耶穌有那麼多的差異,不是耶穌的問題,是作者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創作,而說沒有這回事了!我們從路加福音的序和若望福音的跋,看出福音作者的目的。他們是在作證,而非證明。對象是復活的耶穌基督。這態度很重要,否則萬劫不復!

天主教亞州新聞社下的標題:天主不是心理的避難所,耶穌不是倫理教師,這些標題都指著同一篇教宗的演說,的確很有意思。他們的報導是作證,而不是證明。天主是自明的,不需要人證明。耶穌在若望福音中對大眾證明自己是天主子所提到的。

這是我一直好奇的地方,非常奧妙。我之所以相信福音,不是相信他們的創造,而是他們的作證的對象。按理說,福音就可有可無。但是沒有福音,我們卻又如何認識耶穌?成了循環論證。這也是我欣賞他人信仰的地方。看聖經與理解福音的程度,各個不同,但是卻都是相印同一個耶穌。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它們之間的互動到底怎麼一回事?這裡出現兩大區塊!一塊是聖經詮釋,這些作證的程度。一塊是個人信仰的程度。前者是學術領域,後者是靈修領域。這前後兩者的互動令人讚嘆!這並不是鐵路的兩條軌道,平行並進,永不交叉。倒像似太極的相生相成,在互動中合一,在合一中互動。是動態的關係,不是靜止的關係。我運氣好,接觸聖經詮釋研究,並不一定代表我的靈修成正比。同樣,過去的信仰先輩,可能沒有福音紙本的福氣,卻超凡入聖。太玄了!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乙年)2018.09.09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我們往往把十字架視作發生在耶穌牧職的終點。然而,福音就是在十字架的覆蓋下寫成的。在福音中所描繪的、發生在耶穌生命中的每一事件,都與十字架有關。

[影音來源:UCAN - 天亞社]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乙年)2018.09.16

瑪利諾會  甘偉霖神父  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

基督要求我們背負十字架,這是一份邀請;祂邀請我們懂得:儘管苦難始終伴隨著我們,並且還讓我們認為天主遠離了我們,但事實上,十字架讓我們分享天主的生命。

[影音來源:UCAN - 天亞社]  - 請點選下面的連結,但小心會有廣告呦!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乙年)2018.09.16

女性將有助教會克服神職主義 - Women will enable the church to overcome clericalism

《羅馬觀察家報》主筆及歷史學家露絲坦
Lucetta Scaraffia, editorial writer for L'Osservatore Romano, in October 2016. (Photo by Kasia Strek/CIRIC) 

(資料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麥安泰 神父提供)


《十字架報》最近跟《羅馬觀察家報》主筆及歷史學家露絲坦.絲卡拉菲亞(Lucetta Scaraffia),討論有關神職主義的問題。在這次接受《十字架報》尼各老.塞內茲(Nicolas Senèze)的訪問中,絲卡拉菲亞認為,神職主義始於鐸職獨身制的出現,現正受到世俗化的挑戰;而世俗化已結束了神父的社會權威。

十字架報教宗方濟各對「神職主義」的理解是什麼?
露絲坦:神職主義是指,神職人員擁有的權力和權威是在教友之上,而教友對神職人員擁有一種服從思維。更重要的是,它涉及一種教友必須服從和尊重神職人員的氛圍。從歷史上看,獨身制在這方面的發展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這有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因它意味著給那些處於家庭生活以外的男性提供了威信。他們為了使自己獻身於學習和禱告,將自己與那些使他們遠離天主的日常問題保持著距離。

獨身如何使神職人員與眾不同?
早於七世紀,就有針對司鐸獨身的激烈辯論。當時,主教會議的結論認為,強制獨身可以是危險的,因為太少男性能夠度這樣的生活。然而,獨身的要求,除了是基於對性慾的擔憂外,還有經濟因素。有家庭的神父面對想要把教會財產傳給子女的誘惑。而且,難以區別教會和神父之間的財產,也會導致耗盡教會財產的風險。因此,為了確保教會的獨立性,「額我略改革(The Gregorian Reform)」向神職人員施加了獨身制。不過,此舉並非完全成功,在鄉村地區,許多神父繼續擁有家庭。而主教大多甚少探訪他們的教區;而當這些擁有家庭的神父被舉報時,主教們有時也樂意接受金錢,以作為保持沉默的報酬。
以往,這事常在德國發生,這亦解釋了,為何路德從一開始就強烈抗議這種腐敗。直到特倫多大公會議,才在這領域實行真正的「零容忍」政策,致使主教們更頻密地探訪他們的教區。然而,從那時起,神職的地位便以它跟其他教友的不同來界定。這是天主教會神職主義化的關鍵。似乎,神職人員獲得了在教友之上的權威,來換取他們的獨身。

是什麼導致這模式崩潰?
社會的世俗化挑戰神職人員的社會權威。隨著教會被邊緣化,神職人員只能繼續對那些去聖堂的人行使權威,在十九世紀這些人主要是女性。因此,世俗化伴隨教會的女性化。實際上,向女性施行這種權威是較容易的,因為女性的教育程度較低,而且她們本身已慣於在男性當權的家庭裡生活。
即使今天,我們仍然找到有女性幫助神父,並接受比神父的地位卑微。她們往往是年長的婦女,因為年輕女性已不再接受這一套。馬塞爾.戈謝(Marcel Gauchet)認為,父權制的衰落將導致教會的衰落,因為在他看來,教會是建基於父權制的。性侵事件說明神職人員的弱點。弱勢群體,首先是婦女和兒童,是他們唯一可行使權威並侵犯的。

教會可否克服神職主義?
可以的,但只能在所有問題都與教友,特別是與女性討論的情況下。而且,問題要包括性的問題。教會從未願意面對性革命,除了在神學層面,而從沒有在歷史或存在主義的層面出現過。我感到遺憾的是,身體神學往往太忽略了人的現實,尤其是女性的性慾。

[全譯文完]

------------------------------------------------------------------------------------------------------------
[以下是原文全文]

Historian Lucetta Scaraffia, an editorial writer with L’Osservatore Romano, believes that clericalism, which began with the emergence of priestly celibacy, is now under challenge from secularization, which has ended the social authority of priests.

La Croix: What is Pope Francis’ understanding of 'clericalism?'

Lucetta Scaraffia: Clericalism refers to clerics’ having power or authority over the faithful and the state of subjection of the faithful with respect to clerics.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t involves an atmosphere where the faithful are bound to obedience and respect for clerics. Historically, celibacy played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spect.

In fact, there is a mysterious aspect to this because it means giving prestige to men who seem to exist outside the joys and difficulties of family life. In order to consecrate themselves to study and to prayer, they place themselves at a distance from the kind of daily problems that take them away from God.

How does celibacy make clerics men apart?
There were intense debates over priestly celibacy as early as the 7th century. At that time, councils of bishops concluded that it could be dangerous to impose it because too few men were capable of living it out. However, as well as reasons based on fear of sexuality, there were also economic reasons for the imposition of celibacy.Priests with families face the temptation of wanting to pass on church property to their children. An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church property from that of the priests, leading to a risk of of dissipating the church’s goods. So,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church’s independence, the Gregorian Reform imposed celibacy on clerics. However, this was not always successful and in rural areas many priests continued to have families.

When they were reported, bishops, many of whom rarely visited their dioceses, were sometimes content to accept money as the price of their silence. This often happened in Germany and explains why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Luther protested strongly against this sort of corruption. It took until the Council of Trent for a genuine policy of “zero tolerance” to be imposed in this field, resulting in more frequent visits by bishops to their dioceses.

From then on, however, the clerical state became defined by its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other faithful. This was the key to the clericalization of Catholic society. It was as if, in exchange for celibacy, the clergy had gained authority over the faithful.


What caused this model to implode?
Secularization of society challenged the social authority of the clergy. As the church became marginalized, clerics only continued to wield authority over those who went to church, who were mainly wome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Secularization thus accompanied the feminization of the church. In fact, it was easier to impose this authority on women, who were less educated and already more used to living in families under the authority of men.

Even today, we still find women who help priests and accept positions of inferiority with respect to priests. These are often elderly women since young women no longer accept this. Marcel Gauchet believes that the decline of patriarchy will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church because, in his view, it is based on patriarchy.

Sexual abuse illustrates the weakness of the clergy. Vulnerable people, including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first instance, are the only ones over whom it is possible to exercise authority and who can be abused.


Can the church overcome clericalism?
Yes, but only provided all issues are discussed with lay people, and with women in particular. And including sexual issues. The church has never wished to face up to the sexual revolution except at a theological level – never on the historical or existential levels.

I regret that the theology of the body too often ignores human reality, especially the sexuality of women.

2018年9月15日

09/13 - 金口聖若望(主教、聖師)St. John Chrysostom

聖人在公元349年左右出生於安提約基雅,曾受極良好的教育,後開始度苦修生活,381年祝聖執事、386年晉鐸後,到處講道,成效卓著。397年被選為君士坦丁堡主教。聖人竭力改善神職班與信友的品行,並削減公署開支,餘數救濟窮人,為善牧典範。聖人的辭令才學形成一股革新力量,有「金口」之稱,為王室所忌恨,遂一再被迫流徙,備受折磨。407年9月14日,在流徙途中,安逝於龐多之高麥納。

聖人生平詮釋聖經及公教教義,正確介紹基督徒生活,單就若望福音,已有88篇講道詞。聖人作品文辭綺麗動人,絲絲入扣,令人百讀不厭。聖人為義而受迫害,他曾說:「我不畏死亡,因為死亡有利於我的收穫;我也不畏流放,因為普天之下,莫非『主』土;我也不畏財產被沒收,因為金錢原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聖人在論及禮儀與生活,也精闢地說:「你們尊敬基督的聖體聖血嗎?當他赤身露體時,你怎可掩面不顧!不要只在聖殿裡以綾羅綢緞來尊敬他,而在聖殿之外任由他裸著身體,飽受飢寒。事實上,曾說『這就是我的身體』的那位,也同樣說過:『當你們見我飢餓時,給我食物……你們為最小的一個做,就是為我而做。』祭台上的基督聖體,並不要求外衣,而要求純潔的良心;在聖殿外的他,所需要的是切實的照顧。我們要學習以基督所要求的方式來尊敬基督。祭台上擺滿了黃金聖爵,而他卻飢餓至死。那又有什麼意思呢?還是先讓那捱受飢餓的他獲得溫飽,然後再用剩餘的來布置祭台吧!難道願意獻上黃金的聖爵,而不願獻出一杯清水?這為他有什麼益處?你能為祭台舖上金紗錦墊,而不給赤身露體的他一件必須的衣服,這為你有益處麼?當你布置他的居所時,請勿忽視你在困苦中的兄弟,因為他比前者更為尊貴,他才是主真正的宮殿」。

對於正義,聖人說:「不讓窮人來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持有的財物,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冷酷而不仁之心,無權稱至慈善的天主為父,因為你的心,已失去了天父慈愛的標記。」、「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與祈禱的價值相比;祈禱能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使困難變成容易。祈禱的人不可能故意犯罪。」

聖人在禮儀祈禱方面貢獻良多,今天拜占庭教會的常用彌撒經文,也稱作「金口聖若望禮儀」。

聖人與聖巴西略、聖額我略納齊安,及聖亞大納修,同為東方教會四大聖師。

(資料來源:http://catholic-dlc.org.hk)

09/14 - 光榮十字聖架

相傳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的十字架及同釘盜賊的兩個十字架一起掉入附近旱井。直到320年9月14日,君士坦丁的母親聖海倫重新發現,並藉著治瘉病人及復活死人的奇蹟,而確認耶穌的十字架。從此教會傳統上便以發現十字架的日子(九月十四日),特別默想和敬禮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九月十四日也曾用來紀念630年君士坦丁堡皇帝把波斯人在614年從耶路撒冷聖墓大殿所奪去的十字聖木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舉行隆重儀式,打開銀盒,舉揚聖木,降福眾人,使許多病人得到治瘉。後來皇帝更親自背十字架聖木登上加爾瓦略山,重置於耶穌受難處的聖堂。今日,相傳耶穌十字架聖木的一部分仍保存於羅馬的耶路撒冷聖十字架大殿。


聖若望「十字架頌詞」:
十字架解除人的仇恨,帶來和好,使大地成為天堂,使人與天使共處。
十字架戰勝了死亡的枷鎖,消滅了魔鬼的勢力,化解了罪惡的力量。
十字架把世上的過錯一筆勾銷,復興了真理,驅逐了魔鬼。
十字架拉倒了(偶像)廟宇,推翻了(流血)祭壇,驅散燔祭的惡味。
十字架播種了正義,建立了教會。
十字架是天父的旨意,聖子的光榮,聖神的喜樂,保祿的驕傲。
十字架比太陽更光明,比光線更喜悅。
十字架消除我們的罪債,使死亡的毒素無用武之地。
十字架是天主愛情的證明,不能坍塌的牆,長勝的武器,富者的保障,窮人的富饒,被威脅者的武器,情慾的剋星,正義的國度,奇妙的標記。
十字架打開了天堂的大門,迎接了右盜,引導人類從失落的災難,走向天國。

主耶穌基督,我們欽崇你,讚美你。
你用此聖架,救贖普世。

(資料來源:http://catholic-dl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