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Part 15

[以下內容節錄並整理自  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 ]

第七章:哥徳彌撒

(公元1014─1517年)

1014年,德帝亨利二世堅持要尼該亞信經成爲羅馬彌撒的一部份。從此北方的禮儀顯然地對羅馬有了很大的影響。五百年後即在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反對羅馬的實行,這兩件事對羅馬彌撒也有很大的影響。

「哥德」在這裏有兩種含義:首先它指的是哥德式敎堂,例如在巴黎、萊姆、科倫和沙特爾等地。另外它也代表神學偉大時代─聖多瑪斯。另一種含義是說明蠻族在黑暗時代無法與希臘羅馬文化相對比,就是希臘羅馬文化在中世紀中葉進入一個輝煌時代。

在這個時期,禮儀發展的雖然慢,正如翁曼所說:「沒有新的活力。因爲士林神學對彌撒禮儀沒有播下大的成果」。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成耫。

(一)普通彌撒

普通彌撒漸漸成爲人們熱心的目镖,他們了解彌撒之無價,所以他們很正確地要求爲個人意向或爲亡者行祭。不幸地,有些人開始想它的次數和重複,例如他們相信一連幾天爲亡者行祭。「一連串有三、五、七、九和三十台彌撒……甚至四十一、四十四、四十五台……有時固定的合唱和哀矜」。

不久在平日彌撒中,也定有爲亡者奉獻彌撒。

(二)神父在彌撒中的地位

主祭除了劃十字和親吻祭台之外,在祭台右邊唸書信,左邊唸褔音。爲何在左邊唸褔音呢?因在舊約時代,天主在右邊向正義人談話;在新約時代,天主可憐那些在左邊的外敎人和罪人。

主祭五次轉向眾人,代表基督在復活後五次顯現給人們。其他禮儀,如神父要伸手,神父祝聖麪餅的前後各跪一次。

(三)耶穌的臨在

彌撒的兩個基本要素:祭獻和食糧在中世紀對信友們來說是毫無疑惑的,這可歸功於當時的神學家。例如十二紀時,勞翁的安瑟莫和桑波的威廉很清楚地說明:在聖體聖事中,不僅是基督的體血,更是祂整個的存在。

當法國的阿爾比異端公開地抨擊彌撒的意義和基督的臨在時,信友很熱烈的反擊,更强調主的臨在,他們願藉默想耶穌藏在麪餅中來表示他們的信仰。

爲了讓信友可看到聖體聖血,神父要擧起來讓信友看。成聖體後默想一會兒成爲彌撒重要的一個時刻。

1245年敎會定耶穌聖體節時,强調要明供聖體,一般說來是在遊行後。

(四)領聖體

領聖體聖血的習慣一直保持十三世紀,自此以後,卻漸漸消失了。最後只許在帝王加冕時才可領聖體聖血。路易十四是最後一位領聖體聖血的國王。領聖體既不多,因此這種習慣走向下坡,許多信友只在臨終時才領聖體。

十三世紀時,神學家和神秘學家們雖然鼓勵信友們領聖體,但信友們却很少去領受。

(五)歌詠和裝飾

十二、三世紀時,額我略歌成爲司鐸和唱經班的事,一般信友沒份參與。

這時「上主求垂憐」(Kyrie)、「聖聖聖」(Sanctus)和「除免世罪」(Agnus Dei)等歌都很膾炙人口。首先,每一曲均是獨立的,但很配合彌撒氣氛。十三世紀的天神彌撒曲得到各方的讚揚,不久「光榮頌」也揷入彌撒中了。

在法國首先出現現代彌撒,即所謂的多音彌撒。人們「聽」彌撒就是這様來的,因爲他們不會唱,只好聽吧!

這也是使用風琴一高峯時代,尤其在大敎堂內;同時神父的祭衣和祭台也很講究。1200年左右,敎宗英諾森三世曾規定彌撒的禮儀顏色:白色爲普通節日,紅色爲聖降臨和致命聖人節,黑色爲懺悔和亡者彌撒,綠色爲普通日子。

敎會也很講究穿長袍,同時祭台也設有不少的裝飾。人們雖然不了解彌撒在做什麼,但却看到不少東西。

在中世紀,西方禮儀的確以羅馬傳統配合法國、德國因素,在這方面是成功的,但它的缺點是人們無法深入地了解彌撒;結果美好的禮儀卻很少人參與,就如聖經上所說,晚餐準備好了但無人去赴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