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

行禮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Putting Liturgy Together) - Part 3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行禮的原則 - (續 Part 2)
當所有傳統禮儀系統遵守某些多樣變化,特別是那些主禮、執事、讀經員和詠唱者的部分,除了羅馬禮之外,所有傳統都將信眾的部分降到最低。使得信眾便於記憶而容易參與,特別在主日和節慶,信眾全體積極參與成了關鍵。為此,其他的基督徒禮儀系統或許沒有受到教士與信徒的熱心神功、禮儀與敬禮分裂所苦,然而那卻是梵二前羅馬禮儀系統的典型特徵。

大公會議以後,不少善意人士提出一項錯誤的觀念,誤認為鼓勵信眾的積極參與變化多端的行禮就可消弭中世紀和宗教復興運動以來禮儀教權的分裂。它誤將非常態視為常態,因為禮儀並不只是教士而是大眾的事務。它假定變化多端有助於參與,反倒阻礙了參與。信眾會忙於應付隨之而來的編印經本、歌本、禮規、和令人困惑和厭煩的排練,以及不斷地解釋令人困擾的進行禮節。這些林林總總只會攪亂信眾,逼退到被動,甚至驅走他們。

優質的禮儀不在乎這些。它簡單容易到連非專業的參與者都不需要印好的紙張、書本和排練的協助。稱職職務負責它的變化部分;其他人負責它的固定部分,而且都記得固定部分的音樂。那些負責行禮的人必須明瞭他們的任務,是為了那些不是專業,也不希望成為專業,也不需要專業的信眾,將變化多端的羅馬禮儀侷限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共融在普世教會和它的傳統中,負責人考量當地信眾的需要與能力,會從改革的禮儀經書眾多選項中挑選來舉行重要慶典。這是高度創意的任務。它絕不能被流行時尚、個人特質、或缺乏正統的牧靈洞見所淹沒。它必須由那些有勇氣遵從禮規和有毅力抵制它們的人來擔當。

[行禮原則  全章 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