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

一些重要的形式 (Some Matters of Form) – Part 2


ELEMENTS OF RITE:A Handbook of Liturgical Style

(Author: Aidan Kavanagh)


(譯者:安多尼 神父)

一些重要的形式 (Some Matters of Form) – Part 2

金錢

這是指現金,是工業和消費傾向文化最強大的象徵之一。

早期社會以物易物;現代西方社會交易通常以紙幣或金屬象徵,意義五花八門而且模稜兩可。羅馬禮儀的傳統並沒有提供如何處理現金和贈禮的作法。行禮當中收取現金因此成了實用和俗事插曲,它與呈現禮物的關聯是偶然和模糊的。然而,現金捐獻是現代信眾表達自己禮物的最生動的象徵,甚至超過了感恩的餅酒禮物。

這意味著禮物,包括信眾現金捐獻,應該有個標準程序。

公佈

在行禮中,似乎沒有完美的作法來公佈事項,將它們置於講經前或許也不是最完美的作法,它拆散了福音與講經。第六世紀的宗座彌撒將公佈置於共融禮前,多數的職務可趁著這拖延的時機,張羅擺設盛聖體聖血的聖盤與聖爵。另外的時機可以落在降福和遣送禮之前。如果有公佈欄的話,似乎也沒有好理由,公佈得脫離行禮由公佈欄代勞。公佈那些對信眾切身的眾人事務。但是公佈不該阻礙了行禮的節奏,它們應當簡潔,不可成為主禮者或其他人的冗長獨白。

平安禮

平安禮最初是男對男,女對女的嘴唇親吻。親吻禮節也許是僅次於洗禮和堅振最親密的姿態,儘管仍保留著,初期教會作家因為它太過親密,強調需要「淨化」。

今日除了在禮儀之外,大家可在任何場合中親吻他人,僅在禮儀中象徵性地握手。握手的禮節無法激起象徵性的共鳴,有如「純粹」的禮節親吻那般。不像握手,親吻假設信眾非常看重自己信仰,認真到可以夠克服在大眾場所親密的文化禁忌。無論信眾採取那種平安禮─親吻、擁抱、或握手─卻無法說明為何得先由禮儀職務來傳遞給其他人。基督的平安充滿在信眾當中。它完全不需要禮儀職務或教士作為中介。

兒童

信眾成員的年齡、體重、教育程度、或智商是沒有任何標準,除了針對慕道者。慕道期的信仰標準是相當明晰、嚴謹和公正的;慕道期後的信仰標準就只有在教會內活出生活於基督的生活。嬰兒與兒童也可以依照他們的程度做得到,即便不是更好,或許比許多成年人來得好。儘管如此,問題並不在於這種生活的品質或程度,而是聖洗和堅振聖事所賦予的權利。這樣的生活含有隨時能自由參與信眾的各項聖事。即便剛領洗的嬰兒與兒童不是青少年或成年人,藉著入門聖事,他們隸屬於團體的成員,待遇有如基督徒享有的所有權利,不論他們是主動或被動地行使這種權利。例如,他們有權參與信眾的行禮;就像其他基督徒一般,這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主日感恩祭典也是他們的,就如同屬於他們的本堂神父或父母一樣。他們的成長需要時間和協助,他們的權利不能視而不見或被剝奪,以便能夠完全和主動參與主日禮儀。因此,他們按例出席不只是個理想而且是常態,即使不常出席。如果出席令他們厭煩,同樣也可能令大家厭煩,而且還是同樣的理由。這點醒我們,兒童可能早就強烈地意識到團體禮儀的枯萎,應嚴肅地正視他們的見證。正如愛利克‧艾瑞克森(Eric Erikson)所提醒,兒童在活潑生動的禮節中學得更多。他們觀察行禮所學得的,或許比成年人,特別是他們父母,和他們的同伴和兄弟姊妹,來得更多。從這看來,行禮時,兒童不應經常被遣出,即便在特別針對兒童的禮節上,也不該過度強調他們的程度,以至於無法正常參與主日禮儀,或只停滯在兒童程度的行禮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