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四旬期 - Lent

四旬期的意義:
「四旬期」指逾越節(復活節)前的40天準備期,在此時期內,基督徒特別祈禱、刻苦作補贖,尤其守齋,故此舊名稱又叫「封齋期」。
四旬期是逾越節(復活節)前的隆重準備期,每一位基督徒也應該為其自己的逾越節作準備,亦即為自己的復活—生活的革新作準備。望教友要藉入門聖事使自己出死人生,作新生的人:已領過洗的教友要藉著追念自己的洗禮,更深一層的進入基督的奧跡,使自己更進一步地基督化;尤其由於我們的罪,每個人要藉守齋.祈禱.作補贖.行善工,淨化自己,以獲得逾越節的恩寵。總之,四旬期是為使基督徒生活革新而訂立的,此時期守齋的法律. 各種禮儀等都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革新,應該了解其意義並熱心遵行,才能達到目的。


四旬期的起源 :
第二世紀時,基督徒為準備逾越節已有實行兩天齋戒的習慣:第三世紀時,則有不少地區教會將此齋期延長為一週。第三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在埃及已出現40天的齋戒期,但此40天齋期的主要目的起初似乎只是為了紀念主受洗後在曠野裏的40天齋戒。不過,很快此齋期就取得一種新形式,作為慶祝主死亡與復活奧跡的一種準備。從教會初期始,教會就有全年中於星期三、五守齋的習慣,在四旬期中又將齎戒日延伸到星期一、二及四,羅馬以後又將星期六也定為守齋日。

四旬期40天的概念源自基督徒師法主基督的意願,因為祂在約旦河受洗後曾做過40天的齋戒(瑪:4,2:路:4,1—2)。教父們把這種習慣視為對梅瑟在西奈山40天守齋(出:34,28),以及厄里亞在到曷勒布山途中40天守齋(列上;19,8)的一種摹倣。以色列在曠野裡40年的行程也與40天守齋習慣的形成有關。 此40天的齋戒期在起初並非為準備逾越節而設立,而是倣效耶穌,在其受洗後開始,即1月6日(耶穌受洗節)後,就開始守齋。

40天的齋戒期是在公元354及384年間於羅馬開始。此時期由復活主日前第六主日開始直到聖週四「三日慶典」前。然而此40天在古代也並非每天守齋,因為主日並非守齋日。由於四旬期中共有六個主日,實際上只有34天守齋,如果把聖週五、六兩守齋日加上,則共有36天守齋。 自從第七世紀以來,特別強調應有完全40天的守齋,因而必須由前一週中再取過4天,以補足40個守齋日的數目,這樣「聖灰禮儀星期三」就成了四旬期的第一天:齋戒期的開始。
東方教會有同樣的發展過程,早從第四世紀就有40天守齋的習慣,但由於此地區教友在主日及星期六均不守齋,因而四旬期必須延長到八週,才能有40個守齋日。

(圖片來源:http://www.catholic.org/)

沒有留言: